聖雅各伯路上的信仰反思

期數
3889
刊登日期
2018.08.31
作者
雅路拙思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9 月 02 日 常年期第廿二主日

本年八月,一行八人,踏上聖雅各伯這條歷史悠久的朝聖路,當一回「雅客」(聖雅各伯路的朝聖客)。我們只是行了其中一條路線的最後一百一十公里,因為按規定,至少要行超過一百公里,到達朝聖目的地聖地牙哥,方能得到朝聖的證書,因此,我們這類雅客的名聲不雅,被視為「證書獵人」。誠然,全條路線有八百多公里,我們只是行走其中的六分一,離開竟其全功有很大的距離。即使如此,六天的朝聖路生活,為活在都巿裡的我們來說,仍然有極其深刻的反思。

「不是你選擇雅路,是雅路選擇你」

首次聽歸來者分享這條朝聖路的種種,我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想法,同時出現,就是「為甚麼要跑到西班牙行山」及「真的好想去」。正如不少人的分享,究竟這條路有何吸引,大家都搞不清楚,卻不由自主地,想踏上雅路。

或許,這就是一種早埋在內心深處的召叫, 是一些更基本、更本質的呼喚。它不是以外表、言辭、氣氛、快感吸引你,而是你本來就是要走這條路。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雅路,它就是天主對你這個人的召叫,天主早為你修直的一條路,一條屬於你的朝聖路,甚或更進一步,成聖之路。

「身體優先」

要在六天時間行畢一百一十八公里的路程,每天要走近二十公里的路,而我們實測的結果,一小時大約可以走三公里多一點,結果,這六天裡,每天都要用上六小時在雅路上。六小時,幾乎是不停地走在路上。

 

由於聖雅各伯路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而我們所走的,又是最接近終點的一段,所以路上的配套非常完善,在每一個岔路,必然有指路碑,碑上小小的扇貝,告訴你繼續走在雅路上。代表這路的黃色箭嘴就更多。再者,路上有大大小小的食肆,要停下來休息,上廁所,補充飲食,全無難度。

漫長的路加上優良配套的化學作用,讓我可以在路上,不用腦袋。不用思考「跟住去邊度」, 不用煩心各種瑣事雜務,唯一要做的,是走路。按常理推想,這樣「齋行」,應該覺得時間很長,感覺很久,很辛苦。實際上,一行人的感覺都正好相反:時間過得很快。這六天,早上行路的六小時與停站下來的時間,都過得異常地快。原來,當我們願意放下自己思考那一部份,讓身體做自己的主人,帶來的是異常不同的感覺,甚至對於時間的流逝,也有不同的觀感。

看照片,路上的風景,不見得優勝過麥理浩徑。走多幾天,更會覺得又是草地、又是綉球花、又是扇貝。但是,長路長走,讓身體動起來,讓身體優先,這為我們這些城巿人來說,是千載難逢的罕有機遇,而我們這行人,幸運地遇上了。

旅途中的教會

路是由人走出來的,而我正在走的雅路,就是由一代又一代的朝聖者,踏出來。由關顧這條路的人,樹立路碑,劃上箭咀,再有更大的機構, 規劃組織。彷彿之間,我想到教會不就是由昔在、今在、永在的人所組成嗎?我今天走的路,在十年前、百年前、千年前,同樣信仰的人,一樣走過。同樣地,我走過後,還有人會走同一條路。即使大家在不同的時間走上這路,卻還是同一條路,而且懷抱同一個目的,就是走到聖雅各伯處,代表天主的標記。

再想,在路的前方,在路的後方,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只能自己走著,卻在一個又一個個體之間, 因相同的目標,連結起來,串連成這條路。

在不同的時與空,因為這條路,我們在一起。這不能不讓我聯想到,我們的教會,不也是這樣嗎? 

普遍救恩

上路前後,看了三本雅路遊記,其共通之處, 是三位作者都不是教友。非正式的統計說,挑戰雅路的人,只有三分之一是教友。這是相當有趣的現象:為何一條非常天主教的朝聖路,吸引這麼多沒有信仰的人呢?這些非教友的雅客,即使手持朝聖護照,遍遊各地聖堂,最後還在聖地牙哥的主教座堂,參與朝聖者彌撒的祝福,他們仍然沒有真的加入到教會當中。

即使如此,我仍然相信,他們出現在雅路上, 正好彰顯天主的恩寵,不僅圓滿地呈現在信者身上,同時亦在每一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滲透進去,或說是滲透出來。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吸引力,正是人性對於永恆天主的深層渴望,而在他們生活迷失時、失意時,這種渴望把他們帶到雅路上,藉朝聖的歷鍊,重塑他們的生命。

即使,許多人未必能夠真的看清教會是生命真正的歸向,但天主從不吝嗇自己的救恩,把它灑落在大自然裡、在路上、在每一個小檔攤上,讓人能夠享用,體味,以期盼他們終於在自己的生命裡, 真的看到原本就在這裡的主。

事就這樣成了

自由行,自由同時也免不了錯漏,結果我們一行八人在上路前,雖然停留在聖地哥牙,卻沒有參加過任何一台彌撒。行程的最後一天,要行近二十公里,即使早上六時起行,要在中午十二時的朝聖者彌撒開始前,走到座堂,其中幾位同行者,都很不樂觀。

結果,早到的我,在十一時五十五分,看到同行的幾位,終於能夠趕上這台彌撒,為這條路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深深感動。不僅是因為我能夠參與,也不僅因為他們能夠到達,而是因為我們。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