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含笑持芹入泮
按中國傳統( 即甚麼《弟子規》等所記載),為首次上學的小朋友,有慶典禮儀來標記求學的開始。精通國學的友人找了《學記》的一句,「入學鼓篋,孫其業也」,指出入學時擊鼓,以表達讀書的重要。友人又細心解釋,開學禮又名「入泮禮」,因為春秋時代的魯僖公為了興學養士,在都城泮水岸邊建造泮宮,而「泮宮」就是教育機構的別名。入泮禮有許多步驟, 每一項都很有意義。按《禮記》「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可知第一項是「正衣冠」,然後有向老師敬禮,贈送寓意禮物,例如:代表願意勤奮的芹菜。接著是學生們互相鞠躬以表示願意互相在學習中協助。第四個環節叫「淨手」,象徵立志在學習中一心一意。
不知道為甚麼, 我自己小時候就很期待上學,哥哥在幼稚園念低班時(相當於今天的K2),我就嚷著要旁聽。到我能夠入讀低班時, 雖然幼稚園沒有安排甚麼入泮禮,(或許我已忘記了?),但我清楚記得父母帶我兄弟倆上學, 在路旁小樹前拍照。那簇新的校服,和仍未領略教育制度「險惡」的一臉天真笑容,無意中呼應了古代所要求的「正衣冠」。到學校後,驚訝在校門前有人哭得死去活來,戲劇的主角是一位懼怕上學的小女孩,(而老師居然還安排她坐在我旁邊)。原來這入泮的一天,不是人人期待。
就是這樣,一口氣唸了二十一年書:兩年幼稚園、六年小學、七年中學、四年大學、兩年研究所⋯⋯。認為教師是靈魂工程師的媽媽,她說若沒有對教育的熱誠,不得選擇教育作專業。 因此我選了與環境相關的專業,卻因此認識了生態主保聖方濟,還回應了獻身生活的召叫。不過, 就這樣我又有機會再回到校園念神哲學。更不可思議的,在宣發了聖願後,誤打誤撞地以修士身份又跑進校園代課,然後全職執起教鞭,亦同時唸了教育文憑。而當快承受不了教育制度的壓力時,解決方法是溜到地球另一邊的另一個校園又再唸研究所。回來後,擔任了校監的職務,要承擔法律責任,甚至要替學校坐監(入獄)。
先後在十二所中小幼的教育機構求學,只有入讀了五年的港島某官校,是唯一逗留時間最長的學府,所以不忘拉丁文校訓Labor Omnia Vincit,即「勤有功」,(又應驗了古代入泮禮的那根芹菜)。許多文化都推崇求學,求學時要勤奮上進有毅力。可惜,真的可惜,成績往往用來衡量學習或用功的過程,甚至成為目的。
經歷了入泮求學、轉而教學、甚至辦學的前半生,我不禁再問天主,到底校園應是甚麼樣的、做甚麼的?但願在校園內,在天主微笑的光輝內,師生一起微笑學做人。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和黄漱芳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