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橋樑 聯繫弱小者 記全球倫理神學會議及薩拉熱窩行

期數
3890
刊登日期
2018.09.07
作者
阮美賢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9 月 09 日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七月下旬,筆者參加了在波斯尼亞首都薩拉熱窩舉行的全球天主教倫理神學會議,來自世界各地約八十個國家的四百多位與會者聚首一堂, 一同反省全球當前面對的倫理挑戰,特別是有關政治危機與管治缺失,以及生態環境問題,並從天主教倫理神學角度作出回應。

會議主題是「為未來搭建橋樑」,在會議中,我們聽到一些迫切性問題的分析和不同角度的倫理回應,以及一再重申建立聯繫、搭建橋樑的重要性。除了透過大會演講和洲際小組討論外,不同主題的論文報告和研討會、海報展覽、用膳和休息時間的交談等等,都讓來自不同地方的參加者在會場內外作交流聯繫、搭建橋樑,並探討日後合作的可能性,聯結起來採取行動,回應不同問題。教宗方濟各更致函大會,建議各參加者「辨別各種標記,運用我們的一切能量,消除世界各地分裂的圍牆和築起友愛的橋樑」。

會議在薩拉熱窩這城市舉行正好符合會議的主題。薩拉熱窩本身是一個橋樑城市,它的河道位置使居民和遊客經常要透過橋樑步行至城市的另一邊,地理上它也是中西和歐亞的交匯點。而歷史中的薩拉熱窩,各宗教、文化和民族曾經和諧共處,互相合作建設城市。筆者亦參觀了幾個宗教的寺廟和博物館。

薩拉熱窩的戰爭痕跡

然而,到了九十年代初,當南斯拉夫解體, 波斯尼亞尋求獨立,薩拉熱窩卻成為被圍攻的對象、恐怖的戰場。當筆者在城市中漫步時,看見因槍擊而在建築物外牆遺留下的凹痕,以及主教座堂附近漆上的紅色玫瑰,這些都成為戰爭的歷史痕跡。薩拉熱窩亦有不少博物館、紀念館和遺址,紀錄了這場內戰令人揪心的往事,叫人反思人類為何做出這等暴行?我們又可如何防止同類事件再發生?會議中強調的團結關懷精神正好與這些問題相呼應。

會議首天,大會邀請了來自五大洲的學者分享了建立關係網的重要。其中一位在薩拉熱窩大學任教神學的女教友是校內首位神學女教授。她指出橋樑比房子重要,因前者為所有人平等地服務,亦是人類需求最多的地方。她認為,真誠對話不只是思考的方法,亦是存在的方式。

此外,被不少與會者視為最感人和難忘的分享,是當地團體「和平青年」(Youth For Peace) 的四位女青年。她們來自不同的族裔(波斯尼亞、克羅地亞、塞爾維亞)和宗教背景(伊斯蘭教、天主教、正教),但她們的父母或親友都曾經歷九十年代的內戰並遭殺害,成長期都親嘗因失去至親而飽受煎熬。然而,她們終於決定踏出一步,參加了「和平青年」的活動,認識與自己宗教和族裔不同但經歷相近的另一方人士,與其他成員建立起友誼,共同推廣和平,期望不同背景的人士團結起來,不再活在仇恨中。這團體正示範了不同宗教和族裔可以活在和平友愛之中,象徵著教宗所說的由破壞和分裂走向修和之路。

會議探討各地局勢與危機

在會議中,與會者分析和討論了不同地方面對的緊張局勢、社會分裂和生態環境危機,這些問題都是互為關係,密不可分,需要在天主教傳統中尋求回應解決之道。包括筆者在內的不少講者,均基於身處地方的問題作分析基礎,提出相關的倫理主題讓普世教會作參考,例如,由黑暗走向光明的希望神學,呼召大家在面對危機時要作出轉化、堅持勇氣和採取行動;提出倫理神學不單是一種知識或理論,亦涉及與受苦者和弱勢社群採建立聯繫,以具體方式勇敢地採取倫理行動,不論力量如何微小。

在會議最後一天,多位講者就如何透過建立網絡產生社會影響力,以及以先知性的回應社會秩序分享意見。其中一位在美國任教的烏干達神學家指出,除批判之外,先知性的職務,如耶肋米亞般,還包括宣布和描述一個新秩序,一份新盟約和一個新未來,令城市得以重建,從前被看輕的人重獲尊重,城鄉生活更豐盛。另一位愛爾蘭神學家則呼籲,面對愈來愈欠缺包容和散播恐懼的的政治環境下,發展一套為易受傷害者抗爭的倫理至為重要,一方面為易受傷害和攻擊者建立團體,另一方面抗爭要以維護人權為本。

會議期間,籌委亦安排了彌撒和祈禱時間, 特別為和平祈禱,以及悼念近年離世的神學家, 包括香港耶穌會士陳耀聲神父,感謝他們對倫理神學作出的貢獻。

作者阮美賢博士為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倫理神學教授

(本版圖片:主辦單位網站/作者提供)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