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會劇作《愛.福傳》 記述聖福若瑟來華傳教

期數
3891
刊登日期
2018.09.14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9 月 16 日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在中國走上成聖之路

 (本報訊)聖言會六月廿六及廿七日上演粵語福傳音樂舞台劇《愛.福傳》,介紹該會聖福若瑟神父(Joseph Freinademetz)離開奧地利家鄉,前赴香港以及中國內地福傳的經歷。

聖瑪加利大堂聖福若瑟普通話團體四月廿一日在聖瑪加利大堂的禮堂首演該劇的普通話版,慶祝團體成立五周年,而六月這次的粵語演出由聖言會發起,獲培聖會贊助,門票收入扣除開支後會用於該會的福傳工作,同時藉福神父的芳表,於教區「青年年」鼓勵青年回應召叫。

《愛.福傳》共有四幕,第一幕講述福若瑟神父的聖召、接受派遣及離開家鄉;第二幕講述他來香港傳教,在西貢、鹽田梓及大嶼山的足跡;第三幕是他到山東傳教的經歷,而當地人曾反對並仇視天主教徒,信教的人被針對; 第四幕帶出他的福傳成果,以及其回歸父家。

藝術表達方式上,該劇結合短劇、歌唱及舞蹈等元素,由多位信徒等擔崗演出,獲公教藝人張衛健、張美璉及宋豪輝聲演和唱歌;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學院合唱團、寶血兒童村兒童亦參與演出。此劇亦獲奧地利駐香港總領事館支持。

《愛.福傳》出品人、聖言會談雷濤神父寫道:「今年更是青年年,希望藉著『愛.福傳』這個福傳劇,宣傳聖福若瑟神父這個目前『全香港唯一的一個曾經在香港傳教,而被教會列為聖品的聖人』的神聖事跡,和中國目前唯一一個『精修聖人』的靈修精神,可以鼓勵更多青年投身獻身生活。」

聖福若瑟神父(1852年-1908)服務中華土地三十年,其中廿七年在山東傳教。在山東,從他開始的一百五十八位教友,增至四萬人受洗。

福神父志向高尚,心思細密,極富情感。當他在奧地利啟程前,在家鄉辭別的時候,他說:「我們天堂見,地上我們見不了面了。」兒童都哭了,他也哭了。尤其當他陳述他辭別父母及家人的心情時,他說:「我看見親愛的老父親和我慈愛的母親及情同手足的八個兄弟姊妹都流著眼淚。於是請父親降福了我, 我也給他們降福。我們一同到祭台前,許下我們一家神聖的誓盟⋯⋯」

聖福若瑟神父最初來到香港,並不很欣賞中國人,因為當時部份傳教士有種文化上的「自豪感」,但在中國傳教的經歷,令他愈來愈接受和欣賞中國人,而被人挑戰、迫害,甚至幾次已經被認定「被打死」之後,他反而愈來愈堅定:這片土地,就是實現自己傳教救靈的地方;這些中國人,就是自己夢想中,想幫助的人群。

有關福神父的聖德和為人,凡認識他的人,莫不好評如潮。他受神父們的敬愛, 教友們的誇讚,甚至那些過去罵他「洋鬼子」及迫害他的外教人,也都成了他的朋友。因為他心中有愛,他愛中國,愛中國人,因此人們也不再恨他和他的宗教了。

取自:《愛.福傳》場刊
舞台劇片段,見公教報 YOUTUBE https://youtu.be/GK7wmFxOTX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聖言會和中國的關係

 聖言會於一八七五年由德籍楊生神父(Arnold Jausseu,1837-1909)創立,至今六千位會士分佈於全世界七十多個國家,從事福音傳播、教育和社會服務等工作。

一八九七年,聖言會第一批傳教士安治泰神父(德國籍)和福若瑟神父(奧地利籍)抵達香港,二人於一八八二年轉往山東傳教。

至一九四九年,聖言會在山東創建的五個教區已經擁有二十萬位教徒。中國內地解放後,聖言會其他在中國大陸的傳教工作和會士大多移往台灣,其他曾經在中國傳教的會士, 則移往菲律賓、美國、德國、意大利、巴西等國家。

原北京的輔仁天主教大學在教區神父、聖言會和耶穌會的支持下,在台灣復校,聖言會服務的部門包括理工、外語及民生等三個學院。

聖言會六十年代在香港的九龍塘設立總務處,為途經香港的各個國家的聖言會會士提供更好的服務。一九九四年,教區把彩虹邨的聖家堂、東涌的聖母訪親堂和藍田的聖愛德華堂交予聖言會去服務;他們在澳門也服務堂區。

聖言會常常記掛中國大陸和從前的傳教地區,八十年代,該會的學者神父到北京的大學服務,雖然外國人完全被禁止在中國人當中從事任何牧民工作或傳揚福音,但這些神父的臨在能讓更多人認識信仰。

取自:《愛.福傳》場刊╱談雷濤神父撰文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