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南亞啟動新計劃 應對氣候變化與饑餓

期數
3891
刊登日期
2018.09.14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9 月 16 日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天亞社訊)天主教機構「明愛」推行一項計劃, 致力在二○三○年前結束南亞地區的饑餓問題。

「印度明愛」與其國際夥伴合作啟動了這項計劃, 以協助農民調整方法應對反常的天氣狀況。

這項特別計劃的印度主管西滿(Sunil Simon)指出,「氣候變化為全球帶來挑戰,並影響到農業生產及人類福祉。對於靠農業為生並提供食物的人們,打擊最為嚴重。」

「亞洲明愛」六月於泰國曼谷召開區域會議期間, 啟動了這個「小農適應性耕作及生物多樣化網絡」。

「奧地利明愛」秘書長施魏費爾(Christoph Schweifer)表示,「這個獨特的計劃旨在針對我們共同的目標,就是在二○三○年解決饑餓的問題。」

七月卅一日,在新德里舉辦的一個活動上,正式宣布這項計劃在印度啟動。而在孟加拉、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的明愛機構,在「奧地利明愛」和「瑞士明愛」的支援下,也將推行這計劃。

西滿指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這計劃旨在南亞某些獲挑選地區,通過小規模耕作來推動糧食生產,以對抗饑餓及營養不良。

計劃將有助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解決饑餓問題、達致糧食安全, 及改善營養,並促進南亞地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根據聯合國的研究,全球四成人口從事跟農業有關的工作。而印度十二億人口中,近五成五是農民。儘管印度逾一半人口是農民,但農業只佔該國生產總值的一成半。

根據聯合國二○一七年發表有關糧食安全及營養的報告指出, 印度有近一億九千一百萬名饑餓人口,佔全世界總人口的兩成半,他們每天都未能吃到像樣的一餐。

印度一億九千萬饑民 佔全球總人口兩成半

報告更指出, 約五成一印度適齡懷孕( 十五至四十九歲)婦女,由於缺乏均衡營養而出現貧血。而三成八的印度兒童由於缺乏營養食物而導致發育不良。

明愛的計劃,其目的在建立一個農民網絡,以討論他們的環境、氣候及農業經濟,並點出他們面對的具體問題。然後,他們將確定當地可接受的解決方法,並嘗試對其進行測試以達致最佳的選擇。

西滿說,這項計劃為期五年,旨在於二○二二年總結前,讓印度一萬名農民及南亞各地四萬人受惠。

「印度明愛」總理蒙傑里神父(Paul Moonjely)表示,在達致國家食物及營養安全上,小農角色至關重要。

他說,明愛的計劃也將會在市場上為小農的產品開拓需求,尤其是在城市裡。他表示,這會確保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業生物多樣化及保護環境。

據印度計劃委員會前土地政策主席哈克(T. Haque)說,南亞國家倚賴那些耕地不足兩公頃的小農。他說,當南韓及日本農民能夠輕易每年賺取五位數字收入的同時,印度小農一年平均收入不足一千美元。

哈克認為,韓國及日本農民的成功,全賴他們創立大批小農協會。而明愛的新計劃已把這方面納入其策略當中。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