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一生總要有一次
「愛耶穌嗎?」 「我愛。」「如何愛耶穌?」 「每主日去教堂,每朝念經。」「認識祂?」「怎麼不認識,祂是天主子。」
一般人認為這樣做已盡了做好教友的本份。的確,在今天物化而疏離的社會,能這樣做已是很好了,但要是跟隨耶穌基督為祂見證於人前,是否足夠呢?
福音畢竟是文字,更是由希臘文翻譯成中文,寫作的場境是羅馬希臘化的猶太人生活,我們若不認識當時猶太人的生活文化,政治背景,很難從釋文中深入理解四聖史的見證,所以有熱心的教友參加聖經課程或通過朝聖去加深了解福音的內容去透視主耶穌的聖容。
朝聖應分開兩字來解讀 ――「朝」「聖」。「聖!聖!聖!萬軍的天主!(依六3)依撒意亞先知清楚說明只有天主是「聖」,也如在主日彌撒中,我們誦念光榮頌時重申「主、耶穌基督⋯⋯聖父之子⋯⋯只有祢是聖的。」所以「朝」「聖」只應朝向天主,唯獨向天主朝拜,藉踏足主耶穌曾與人生活過的聖地耶路撒冷、白冷、納匝肋、加里肋亞等,體驗耶穌的生活環境,接觸聖經中耶穌事跡的遺跡,讓人更立體地認識福音的記載,例如耶穌到過的曠野是何等乾燥,寸草不生;加里肋亞湖的風浪非比尋常,耶穌從最後晚餐廳步行下坡再上橄欖山上祈禱的小路;當然還有耶穌背負十字架到加爾瓦略山的苦路是如何陡峭,一一可在朝聖行程中親身經驗,因此,朝聖常被稱為第五部福音,使人在文字以外體驗主耶穌的生命歷程。
其實聖地還隱藏著第六種見證。當看到這些遺跡或紀念事跡的聖堂,它只代表著一份靜態的見證,很容易忽略了另一面動態的見證,就是那些世代以來默默地持守著聖地的神職人員,他們一代傳一代地留守在聖地生活,以自己的生活告訴世人這地方是天主曾降生人間的地方,讓人追思,在記憶中肯定天主此刻、往後以至永遠的臨在。例如敘利亞正教的聖馬爾谷教堂,一間隱沒在舊城西南面的小聖堂,陳設簡單但喻意深遠,老神父正持守著由民房改建的聖堂,他們相信原址是聖伯多祿被天使帶出監獄後,曾寄居在一位名叫若望馬爾谷的母親的住家(宗十二7-17),宗徒們也隱居在此處直到聖神降臨。此外,不得不提聖地的標記——聖墓大殿,天主教方濟會士數世紀以來與東正教會士共同看守著主耶穌死亡復活的地方,很難想像若沒有他們的守護,朝夕祈禱,聖墓如何能保存到今天!沒有聖墓的見證,我們的信仰便有點像金庸小說中的虛擬,世上是沒有全真教旁的古墓,但確實有主耶穌安眠復活的聖墓,讓人在靈性的信仰中充沛着經驗的體會。
當我們以為這些聖地守護者享受著天國般的生活時,恰恰相反,他們今天的生活仍面對著種種壓力。以色列政府為提高猶太民族的認受性,推行各種新政策,例如政府早前向教會強徵收稅,打破有歷史以來免稅的政策,引發基督宗派關閉聖墓大殿表示抗議,雖然政府最後讓步,但並沒有解除對教會帶來的壓力。此外,以色列國會剛通過「猶太民族國家法」(Jewish nation-state law),提升猶太民族的地位,引發民眾分裂及排外情緒。教會仍貫切主耶穌的教導,「不要怕,只管信」(谷五36)來應對這些情況及面對政府的壓力,在忍耐中繼續對弱勢家庭提供援助,如支助學費,醫藥費,創造就業,例如舊城區內的Casa Nova便是教會經營的旅館,為天主教徒就業提供幫助。
在今天的境況,朝聖不只為個人信仰的提升,更是每人福傳的責任,通過支持聖地守護者去見證主耶穌的降生、施教、死亡、復活,使聖地的見證傳承下去。朝聖活動是當地主要的收入來源,無論直接或間接也會對當地教會經濟上的支持。雖然朝聖的費用不低,作為基督的追隨者,一生中到聖地一次去尋找主耶穌的足跡,就如入門聖事一樣,是必須經歷的。無何置疑,朝聖會讓我們更認識耶穌,更親近基督,更愛耶穌基督。
請不忘為神職人士祈禱,特別是在聖地守護信仰及在壓力中生活的神職人士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