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我在信仰的道路上

期數
3892
刊登日期
2018.09.21
作者
梁達材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9 月 23 日 常年期第廿五主日

第一站:「聖德肋撒堂」

人性尊嚴的最崇高之處,在於人被召叫與天主共融。自出世之初,人被邀請與天主交談。如果不是天主以聖愛造生並保存他,人便不存在。除非人自由地承認這聖愛,並將自己完全委身於天主,否則不算完全地依照真理而生活。(參梵二《現代》 19.1) 

我雖然成長於佛教家庭,但當一位神父邀請我加入慕道班時,我一口便答應。那時我只有十歲。結果我在十一歲那年便與母親一起接受洗禮。

事情當然有它的前因後果。我十歲那年, 母親在聖德肋撒醫院留醫。我便在那段日子,在醫院遇上當時的聖德肋撒堂的主任司鐸和靈導神父。我回應他的邀請那麼快,是因為我連續三年在培正小學申請洗禮,但未被接納。

我有幸在領洗後,加入了輔祭會。與神父接觸多了,也起了加入修院的念頭。

第二站:「聖神修院」

我修道聖召的啟蒙老師是一位慈幼會會士依斯高神父。當年,在主日有空檔的時候,我喜歡參加在九龍鄧鏡波學校舉辦的慶禮院。依神父的出現,有如一位慈父,帶給我一份安全的感覺。因為我五歲那年,父親便與世長辭。

依神父久不久、不經意地問我:你喜歡做神父嗎?說老實話,我從未想過。更肯定地,我的母親一百個不贊成。那時、我的哥哥和姊姊尚未入教。我的家庭沒有信主的根。

不過,這聖召的種子,埋藏在心靈底處。

那時,我照常每天輔完最早一台彌撒才回學校上課。如是者三年過去了。一九五七年,聖神修院由西貢遷往薄扶林新址。聖德肋撒堂輔祭會便由神師帶領參觀了這新修院。

當時的院長為艾巧智神父。他原本服務聖德肋撒堂。所以我們一見如故,也加強了我入修院的念頭。當時我便告訴了他我心靈的秘密。他說:「你要得到你母親的同意。」

回到家裡,硬著頭皮告訴母親有關我的願望。她停頓了一會兒,便說:「你可以!」然後我見到一大滴眼淚從她眼中流出。那時我才問自己:「你真的願意入修院嗎?」

結果,我在一九五八年進入了聖神修院。

第三站:「羅馬傳信公學」

一九六七年,我和五位修士一起被派往羅馬傳信公學進修神學。最大的得著是能和來自五大洲的青年修士一起生活。另外,更近距離接觸到不同的新興靈修團體,例如聖神內更新運動、基督活力運動、泰澤團體及普世博愛運動等。

最令我投入的是普世博愛運動。他們的特色是隨時隨地去活出愛。我在讀完神學第三年後, 便參加了由普世博愛運動主辦的合一靈修課程, 為期一年。課程學員大部份來自世界各地的教區神父。其餘小部份是教區修生。由於不同文化、不同年紀的關係,衝突是免不了。例如洗碗洗碟的程序,年輕人與經驗豐富的神父們,各有特色,各自精采。但合作起來,免不了意見分歧。當然這是合一生活的必經之路。

第四站:「聖瑪加利大堂」

這是我一九七二年晉鐸後服務的第一個堂區。十七年後便回到同一堂區擔任主任司鐸的職務。不同堂區有不同堂區的特色。與不同國籍或不同年紀的神父一起工作,也是一個挑戰。可幸我們大家都是跟隨一個主、一部福音。事情總有解決的途徑。最近我被派調來到聖十字架堂服務。顧名思義,是要求加倍去愛的地方。聖十字若望說:在那裡沒有愛的地方,你付出愛,你便找到了愛。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和黄漱芳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