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當建足夠公屋 莫輕言填海

期數
3892
刊登日期
2018.09.21
作者
鄭生來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9 月 23 日 常年期第廿五主日

長年關注生態環境的鄭生來神父就「土地大辯論」引起的課題,給特首發公開信,主要提出四點:兩年內收回粉嶺高球場;建造大型「公營房屋生態村」;不信任大商家鼓吹填海的氣勢;足夠土地建造大量公營房屋。 ——編者

以下是公開信主要內容摘錄: 

我們感謝這次土地供應大辯論的資訊,引發了大家更關心和更深入探討有關市民住屋的問題,以及其極度需要的問題。

我們第一感應是政府需要盡快建造大量公屋和其他公營房屋。

「土地」大辯論的問卷

我拿起「土地大辯論的問卷」, 希望參與並提供我的意見。

但一開始就遇到的問題,是所提的資料不完整或不正確。第一個問題是關於棕地,有關短期和中期都有提,所提供的數字是110公頃和220公頃;但按我所知道是可找到最少700 多公頃,而問卷要求我們填上110公頃和220公頃,共330公頃,一個不正確或不完整的數字。

這樣的問卷會否得到錯誤的結果或導致一些誤導性的結果? 

收回高球場 建造生態村

粉嶺高球場有172公頃可使用, 建造大量公屋和其他公營房屋。

每次我們進行大型的建造,自然地也會預計不能避免對生態環境作出一點破壞,而要盡所能越少破壞越好。

但面對廿一世紀的今天,全球的嚴重生態危機,我們不能再保持以這種思維為主,而反過來要考慮每次的工程,可以怎樣同時改善生態環境, 而防止生態大災難的到來,禍害現代人和後代子孫。

所以在這個地點建造大量的公屋和其他公營房屋,我們要建造這個屋村成為一個「生態村」,使這個環境變得更美好,與整個生態環境好好的共同運行,同時亦盡所能減少空氣中現存有的溫室氣體。

這亦要配合居住在這環境的人的基本需要,他們居住的屋內的空間和環境,以及他們所居住的生態環境的情況。人的居住環境,除了要考慮居住的房屋外,同時亦要兼顧居住的生態環境,兩方面要整全地同時考慮, 才能關顧到居者身心靈的健康和整全的健康發展和成長。

生態村需新一代房屋局

政府第一個責任,是要關心社會大眾的公益,不是配合大商家的主意為主,而2019年的房屋局需要進行基本的改革,來盡快有效地解決香港市民居住的問題。兩年內收回粉嶺高球場,而由政府建造「公營房屋生態村」,會是個很好的開始,給大家看到政府既關心民眾的公益又同時關顧生態環境的改善和運作。

建屋時第一個考慮不是放冷氣機的位置,而是整個「生態村」的風和空氣的流量、流向和變化;要建的屋宇,屋內的空氣要流通,如果需要, 怎樣可以依賴風扇多於冷氣機等等。

空氣在房屋和整個生態村流通, 樹木和其他植物更不要阻礙空氣在整個生態村內的流量和流通。用的電, 最好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的全面使用。幾年前在九龍灣建造的「零碳天地」可作為參考,在村內落實,成為香港第一個「零碳天地」村。如果需要,也可以邀請環境局提供協助。

村內可以安排一個行人區域, 村最好亦只容許零碳排放的電動車進入,其他車輛要停泊在村外的停車場,而可以步行、用單車或電動車進內,但不能擾亂行人區域的運作。這保證村內的空氣好,亦保持粉嶺生態村為「零碳天地」。這村也可以成為香港大眾的一個低碳生活方式的培育所。居住在村內的青少年可做「零碳天地」的大使,分享他們的經驗實踐和心得。

零碳排放是很重要和最好不過, 但到了現在已經是不足夠了,因為會遲了一點。地球暖化,溫度不斷上升,且會繼續上升,影響氣候變化, 暴風雨越來越猛,地方被破壞和水浸情況越來越多且變本加厲。溫度上升到地球變成一個「熱室地球」(hothouse earth)而不能回頭的臨界點快要到,而只是「低碳」甚致「零炭」排放是不足以阻礙這「熱室地球」的到來。可幸的是我們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從空氣中吸走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

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以「生物炭」(bio-char)吸走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而保留在土壤內。生物炭可以放在土壤裡作為肥料,亦同時可從空氣中吸走二氧化碳。香港的嘉道理農場已掌握怎樣製成生物炭,把木(如腐樹的木)轉化為生物炭,而他們視生物炭為「滿載希望及養份」。

在生態村內實施是最好不過。在村內留下的空地可找一些地實踐有機耕作。可同時移走現有充滿毒素的土壤,而以普通的土壤取代,再加入適量的生物炭,使這普通的土壤變肥沃,所種植出來的食物更有營養,也可以同時吸走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存入土壤中,減少在空氣中的溫室氣體。

在村內移植樹木或其他植物時, 也可以加放生物炭在新的土壤位置, 使這些樹和植物生長得更好,同時亦從空氣中吸走二氧化碳,減少空氣中的溫室氣體。這生態屋村就會扮演一定程度的減碳重要角色,成為減溫室氣體的生態屋村,可導向更多方面的實施。

政府失策與地產霸權

在2000年政府的房屋署轄下有一個專業團隊的人士,負責找土地建造大量的公營房屋。有一位人士指出, 當局已找到一千塊土地,足夠在八年內用來建七十三萬間公營房屋和私營房屋單位! 

如果當時建造成功的話,我們現在不會有現時的劏房這類嚴重問題。但當時政府中已開始了另一個想法, 就是商界以他們的專業可做到的,讓給他們做,他們應比政府做得更好。政府最後就決定,建屋問題放給地產商做。房屋署當時這方面的專業人士、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等等的不同團隊逐漸解散了,很快就不見了。

地產商的大機會就到了,地產霸權就開始了;大學畢業生、新婚夫婦和很多青年對於買樓無望,或要一生都努力在供樓,不適合人住的劏房卻越來越多,越來越普遍。

這樣下去,是完全失衡,而特首似乎願意改變這個情況,但填海造地可以成為政府另一次的嚴重失策。

不信任「大量填海」之說

對大商家鼓吹大量填海,我們不放心,也不信任,因為講得太輕易, 生態的破壞和地球暖化的大危機亦沒有放在眼內,再加上最得到保障的, 是地產商和大商家;政府要付出大量的公帑,而到時差不多肯定會像高鐵一樣,只會不斷漲價,因為沒有預算的事情發生;10年20年後的生態嚴重變化,水位的上升、暴風雨的加劇, 工程沒有足夠預算有關可能發生的突發問題。

但最大的問題,是50年後的後代子孫要承受的不良後果和後遺症,例如要應付不斷加劇的暴風雨、熱浪和水浸,以及面對這種種生態異變而必須要作出的補救。

香港有足夠土地

特首最近的新措施如居屋與市價脫勾和減價、空置稅、民間過渡性房屋等等,願意一般的市民能找到買得起的樓房。這可把政府帶回具體地關心大眾居住方面的責任。這是好的轉向。

然而,填海造地建屋,不是好的方法。

香港有足夠的土地建所需的房屋,而政府應盡所能找回這些地,釋放手上的地等等。雖然問題和困難多多,但有心和盡所能,是可以克服的。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