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新聞網多則稿件 談梵中關係 接納主教等課題
梵蒂岡新聞網九月廿二日發表六則稿件,公布聖座與中國簽署臨時協議,去處理主教任命議題;以及教宗方濟各重新接納中國八位主教;設立承德教區等,以下是這些新聞稿內容:
梵中簽署臨時協議 處理主教任命議題
(梵蒂岡新聞訊)很長時間以來聖座與中國不斷地接觸,以商討共同關心的教會問題,推動進一步的合作關係,本月二十二日梵蒂岡外交部副部長卡米萊利(Antoine Camilleri)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王超,分別作為梵中雙方的代表團團長,在北京舉行了一次會談。
在此次會談期間,兩位雙方代表簽署了一項有關主教任命的臨時協定。
該項臨時協議是一個循序漸進和相互靠近的成果,是經過漫長過程的慎重商討後簽署的,協議也將就其本身的落實情況進行定期的評估。該協議涉及教會生活極其重要的主教任命問題,並為更廣泛的雙方合作創造條件。
雙方的共同期望是該項協定能促進一個富有成果和遠見的雙邊對話,並能為在中國的天主教生活、中國人民的福祉及世界的和平做出積極的貢獻。
教宗重新接納 中國八位主教
(梵蒂岡新聞訊)為支持在中國的福傳事業,教宗方濟各決定將尚存的未經教宗任命被祝聖的「官方」主教,重新接納到教會的完全共融中:郭金才主教、黃炳章主教、雷世銀主教、劉新紅主教、馬英林主教、岳福生主教、詹思祿主教和涂世華主教(已於二○一七年一月四日去世。臨終前,他曾表達與宗座修和的願望)。
教宗方濟各希望藉所做的決定能開啟一個新的歷程,從而克服過去的創傷,實現所有中國信友的完全共融。
在中國的天主教團體蒙召善度更加友愛的合作生活,以更新的努力進行福傳。事實上,教會是為了見證耶穌基督、天父寬恕和救贖的愛而存在的。
教宗在中國成立承德教區
(梵蒂岡新聞訊)為促進對主羊群的牧靈照顧並為更有效地期待祂的神益,教宗方濟各決定在中國大陸成立承德教區,乃北京的省屬教區,其主教座堂設在「承德市」雙灤區的耶穌善牧教堂。
該新教區一大部分的地域原屬於舊時一八八三年十二月廿一日成立的東蒙古宗座代牧區,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一日教宗庇護十二世頒布《我們的每一天》敕令,將它升格為熱河╱錦州教區。
承德教區位於河北省境內。它的地域範圍與目前「承德市」的行政管轄範圍相同,包括八個縣(承德、興隆、平泉、灤平、隆化、豐寧、寬城和圍場)及三個區(雙橋、雙灤和鷹手營子礦)。
為此,熱河╱錦州教區和赤峰教區的教會邊界得以變更,它們的一部分區域現在被劃分到新的承德教區內。該新教區的面積為三萬九千五百一十九平方公里,人口約三百七十萬,根據最近的資料,該教區大約有二萬五千名教友,分布在十二個堂區,由七位神父、十位左右修女及一些修生從事牧靈服務。
梵中簽署協議:漫長旅程的果實
(梵蒂岡新聞網)聖座與中國九月廿二日在北京簽署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協議,這是一段漫長旅程取得的果實。這段旅程始於聖若望保祿二世,這位教宗在中國向外界開放的背景下決定與中國當局建立直接或間接的接觸。
聖若望保祿二世二○○一年十月廿四日在關於利瑪竇來北京四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致辭中表示,「毋庸諱言,聖座以普世天主教會的名義──我相信──也為了全體人類的好處,祝望開闢一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話的空間,希望能藉此克服過去的不解,進而為中國人民的福利並為世界的和平,攜手合作」(6號)。
本篤十六世本著相同的路線在二○○七年致在中國教會的信函中表示,聖座願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話,期盼「不久就能見到聖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有具體溝通合作的途徑」。因為,「友情策勵交往、分享心靈喜憂、團結與互助」(4號);同時也強調,信德的羅盤和牧靈智慧在於謙卑地去了解相關問題的複雜性,設法解決教會問題,克服與合法當局現存的張力。
教宗方濟各繼承前任的行動和訓導,渴望繼續這項對話的努力,推動並支持與中國政府進行官方對話。他於二○一六年二月接受《亞洲時報》專訪時表示:「對我來說,中國一直以來是個偉大的參照點:一個偉大的國家、一種蘊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智慧的文化。」他又說道,「對話不表示屈服」,「真正穩健的和平是透過對話實現的,對話並不意味著作出妥協,而是為了建設而一起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