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善財難捨 刻薄長者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曾於九月十日在其網誌警告港人,香港正面臨高齡海嘯。人口老化,香港人早已預期,政府更應及早籌謀,不待今天。記否二○一五年的劍橋事件,不單使人對私營安老院在缺乏監管下服務之粗疏,及對涉及虐老的操作大開眼界。如人於此時才意識到老齡化的嚴重性及老人可能面對的悲慘命運已是後知後覺。
董建華早提出「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的安老施政目標,可惜在他任內固然推行乏力,而他的歷任繼任人亦無所作為。安老家居╲社區照顧及院舍不足,這兩環仍然長久地令人怨聲載道。距董建華執政已廿一年光陰,何以至此?
由高齡海嘯看官員的反應,可以看出端倪。講了幾年人口老化,滿以為他們會預早籌謀,如何轉化長者的動力為社會增效。
不錯,社會上開始有聲音鼓勵長者重投職場,但多是勞動階層工作如大廈看更、送外賣之類,當然,比較具創意的工種也是有的。其實,在推動長者動力與社會的互惠協同效應(synergy effect),若干問題是要積極擺在會議桌上詳談成為政策並跟進的,比如:如何使經驗豐富和具多方人脈關係的長者繼續幫助維繫業務和把知識傳授新人,而不被視為年輕一輩晉升的阻礙;我們是否應檢討職場結構的彈性,引入「家庭友善」概念,以疏解長者的工作尊嚴、工時、工資、在家辦公、保險和強積金政策等問題。可是,官員們想到的,卻是負累,是人長壽了,可以延遲退休,以至羅致光透露自去年開始,政府已認為長遠應調高領取福利年齡,政府可付出少些。
本年七月四日署理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徐英偉在立法會答議員詢問時,仍表示安老政策以「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
然而提及一眾家居╲社區照顧計劃,全屬小修小補,隔靴搔癢,圖以此「達致『居家安老』和減少住院比率的策略方針」,其不濟有如夢話。針對「院舍照顧為後援」,不得不提一概念上的謬誤。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言:「居家安老應是首要:『問十個,八個都想喺屋企住。』」中大學生報調查短評說得好:「在香港工時高的問題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當長者失去自理能力,需要別人照顧飲食、服藥、穿衣,甚至大小便失禁時,其子女根本沒有時間或能力照顧,入住安老院舍就可能是最後一著。」現實是, 社會福利署的數據顯示,由二○○八至二○一八年的十年間, 三萬八千人輪候安老宿位,而宿位僅增三千六百個,至令不少被病苦磨折的長者等三至七年,甚至白等到死。其實,政策目標應否變為「居家安老與院舍照顧並重」,把重心調較一下呢?
設立院舍無疑開支較多, 政府的藉口是無地無錢,政府一直增加安老服務資源,經常性開支,五年間已增至二○一八年的七十八億元。可是,我想到這幾年間的大白象開支總共六千多億,單是不太有必要性,時間及票價均不如乘航班的高鐵就要八百四十四億元,特區政府是否寃枉甘心,對長者卻善財難捨呢?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 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