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校園生活
新學期又開始了,記得讀書時,渴望早日畢業,為能工作幫補家計,老師提示我們,要珍惜求學生活,因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今日回憶老師的話確是金石良言。幾年前,一位有心同學竟聯絡到我班十多位同學,承諾每月聚會一次,相聚時,大家都回味當年校園的生活。
我小學至初中,家貧無力交學費,就讀於一所由金銀業所辦的男女義校,凡參加辦這校的每間金銀業舖,都獲得兩個免費學位,讓其子弟就讀至初中畢業,也可以將學位轉送給親友子弟。我僥倖地有朋友送學位, 才能有上學的機會。該校沒有任何宗教, 但它的教育卻大有基督博愛精神,老師教學認真,對我們如同父母關愛備至,同學相親相愛如兄弟。在這氛圍浸淫下,我們除學到豐富知識外,更獲得良好品德的培育。學習做個忠誠、積極、認真、負責任的社會好公民,更成為日後做人的價值基礎。
學校培育方針,以學生為本,老師從愛心出發。因著辦學團體的特性,部份學生來自金銀業的富家姊弟,私家車接送,傭人送午膳。而大部份則是平民,甚或貧困者。老師以身作則對學生一視同仁,以關愛方式,教導學生互相尊重,使富者不但不會驕傲,更學會謙虛有禮,教導貧困者要自重,愛惜自己,有信心不自卑的精神。大家在共融中求學,無世俗的陋習。
除此之外,老師更著重培育學生的愛心,就以午膳為例,學校為學生準備營養平價午膳,有些高年級同學是不夠飽的,校方會組織午膳服務隊,讓高班同學服務低年級同學,老師教導小朋友,為了不浪費,將剩餘的食物先送給大哥哥大姊姊吃,這樣除教導小孩愛護環境外,另方面也幫助貧窮同學得到溫飽,並學習以積極態度接受他人的關愛。老師們的苦心可見一斑。
在班中,有成績斐然,也有學習稍遜的同學。在課後,老師組織分科學習小組,選出成績好的同學,協助成績較差同學,目的培育小領袖,學習以關愛服務他人,更讓他們知道,在助人的同時,也會加深自己所學的。老師除支持小領袖外,也不斷激勵被幫助的同學,要努力向學和有感恩心。
在課外活動方面,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球隊,隊中當然有正選和後備的,每次出賽時,老師永遠不會讓後備同學坐冷板櫈,一定各人有機會落場,甚至在校際爭奪冠軍賽也不例外。為的是除加強同學的球技和信心外,更協助隊伍養成無分彼此的共融精神。
這是數十年前校園的點滴,今日的我,受恩於當年關愛有加的母校,我實在感激不盡。今日教育上有不斷新發展和方向, 但我深信,「精神」是永遠不變的。因為這是上天邀請世人所實踐「愛」的使命。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和黄漱芳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