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若天】辜負了孩子
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本來大家並沒有甚麼特別的關連,只是為了搞一些活動,合作設計某個計劃工程,忽然有兩個人,有意或無意的多了聯繫,漸漸走出人群,然後慢慢地有了只屬於他們倆的計劃, 走出了自己的路,這樣的劇本我們都看得多了,但這條路其實也不容易走。
人的相愛、扶持並不簡單,電光火石般的擦出火花已經像一個奇蹟,之後更要長期的學習、諒解、包容、寬恕和犧牲,那就更困難了,非要天主的祝福不可。「人於是給各種牲畜、天空中的飛鳥和各種野獸起了名字;但他沒有找著一個與自己相稱的助手。」(創二20 )因為相愛不是要使對方臣服於自己,看看到底誰是誰、誰能統轄誰? 犬貓魚鳥能成為你的寵物,受你支配,但是不能與你陪伴終老,共同參與天主的創造工程。能夠與你結出只屬於你們的佳果,為你們帶來獨特的將來和希望的,唯有在建構家庭、共同成長中才能實現。夫婦兒女之間不正是這樣的嗎?
社會能夠健康地成長,也像家庭;絕對不是建一條跨境大橋、引入高速鐵路、為機場擴多條跑道能夠達致的。管治的視野與胸襟有時也真的太狹隘了:只一味的發展經濟,忘了讓年青的一代憧憬將來,有多一點成長的希望。連居住的問題也解決不了,而且每況愈下,甚麼邀請青年人加入集思會、參與建制,都像是空談。沒有多少人真的要求獨立和自決,都是發洩怨憤的多,會跟隨他們的人少;但再過多十年,當權的都必須退下火線時,誰來接棒?他們可曾得到過甚麼發展的基本條件和空間?我總覺得,我們辜負了年青的一代。
在談論了婚姻間的辜負問題後,《馬爾谷》忽然加插了「有人請耶穌撫摸孩子們」這一段;看似突兀,但細想也有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天主的國正屬於像孩子這樣的人。孩子並不常常是對的,剛剛相反,他們懂得不多,需要學習。我們當中誰不需要?父母也在向孩子學習,老師也在向學生們學習;當中包括諒解與包容、歡樂與哭泣。這好像一個陶鑄雕刻家,從洪洪烈火中鉗出了一塊燒得通紅的金屬,用一根鐵鎚狠狠的敲打它、用鑽鑽得它七瘡八孔,用鋸鋸掉他不要的部份,用拉機把它拉出了某些弧度,最後用細磨機磨滑,用棉布愛惜地輕拭,放在燈光下,竟然成了兩個大人拖著兩個孩子的手在翩然起舞的雕像。生活對我們也是如此。主沒有辜負我們,辜負我們的是這個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