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斟字酌】「氏」和「氐」(一)
期數
3896
刊登日期
2018.10.19
作者
秦思
主曆
主曆 2018 年 10 月 21 日 常年期第廿九主日
「氏」和「氐」, 這兩個字原本是同一個字,甲骨文都寫作「」,字形是把甲骨文的「人」(
) 字的下垂手臂加長。金文的「氏」字,在下垂的手臂上加添一圓點作指事符號,寫作「
」,以強調手臂下垂至地的字義(這字義日後給後起的「抵」字所取代); 篆書則將圓點改為短橫畫, 寫作「
」,因而楷書把它寫成「氏」。後來,人們又在「氏」字下面加寫一橫畫,寫作「氐」,再進一步加強「手臂下垂至地」的字義。
「氏」和「氐」雖然本是同一個字,但到了後來,兩者的讀音和字義都不相同。「氏」,念「示」; 「氐」念「底」。
今天的「氏」, 跟「姓」沒有甚麼差別,幾乎是同義詞。可是古代的「氏」跟「姓」,卻有不同的字義。簡單點說,「姓」是總,而「氏」是「姓」之下的分支。因此,「氏族」一詞, 是泛指由血統密切相同這關係而聯系起來的群體。古代常把「氏」字放在稱號或名字的後面,如「神農氏、有巢氏」。今天,「氏」則常放在已婚婦人出嫁前的本來姓氏後面, 如「黃氏、張氏」來稱呼她們。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