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期數
3896
刊登日期
2018.10.19
作者
關傑棠
主曆
主曆 2018 年 10 月 21 日 常年期第廿九主日

膝關節手術後在醫院休息,有多點時間思考問題,想對神職人員及修道人士的安老問題發表一些意見,「認知障礙症」毫不留情地入侵香港年老族群,不管你是主教、神父、修士或修女,一律不能倖免。香港社會人口日漸老化已是不爭的事實, 相對地比「一孩政策」的中國和出生率偏低的日本,情況仍不可過分樂觀。腦退化是生理不能逆轉的事,我們唯有以坦然的平常心去接納,去面對,去適應,並協助大家的父母和前輩活得更有尊嚴。

其實人人容易犯上一個對「認知障礙病」了解不足的毛病。跟未病發的老人家相處,一切都有倫理道德作規範,特別是熱心的老教友,講良心、有愛德;除了蟑螂外,差不多連螞蟻也不動殺機。忽然間這個長者變了,脾氣變得既暴躁,做了的或說了的事情又抵賴頼。有些時候,特別男性,會無意識地對女性無禮,家中女傭是第一受害人。這刻你跟他╱她們講道理,說是非對錯,簡直是對牛彈琴。大家的心情怎樣,可以想像⋯⋯ 

要學習承擔壓力,促進家庭成員彼此諒解,一起向專業人士求教,改善家居環境,大家方能一起度過難關,否則負面情緒會火上加油,令生活苦不堪言。順帶一提,家族內成員若經濟能力較強的,應負較大責任,而其他則要主動投入,參與分擔;不然的話, 某日老人家安息主懷,在靈堂仍有戲碼上演,多麼無奈。香港是個國際城市,第二第三代移民外國非常普遍; 上述兒孫更加要多抽時間回港探視陪伴,善盡孝道。

至於神職人員,又是另一個故事了⋯⋯從前教會黃金日子(Heyday),聖召蓬勃,尤其是某些國際大修會,真的富可敵國;可惜今日風光不再,後繼乏人,成員老化是意料中事。自己修會有能力照顧長者固然最理想,也最具福氣;否則外方傳教士出路只有兩條, (一)是回鄉養老。(二)是留下來, 在自己心儀的教區,與自己相熟相親的教友一起走人生最後一程,最終在天國大團圓。不過最大的挑戰是龐大的經濟開支,香港社會有今天的成就,全賴過去宗教界、特別是天主教先賢前輩付出的辦學努力,作出的犧牲。我絕對相信只要有受惠人登樓振臂一呼,一定會有熱心人士積極回應,讓本地和外籍神父、修士、修女們留港安享晚年。多年前在拙作「漁夫集」,我己經提出過建議,可惜沒有反應。今日舊事重提, 惟願會有突破性的進展。楊主教日理萬機,特別在今天風雲際會、中梵關係微妙、特區政府與天主教間的情緒緊張的時刻,我們要全力支持領導人,分擔他的工作,辦好安老服務;回應神職與修道人士的急切需要。他╱她們一生奉獻自己為拓展天主的神國,理應得到我們的重視和關愛。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