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人道服務的天主召叫 談孟加拉難民營救援服務
「我把仁愛播在世上,我把仁愛播在世上,我把仁愛播在世上,播滿紛爭恩怨之世。」《播種仁愛》—— 這聖詠旋律不停地在腦海中回旋。Caritas —— 意思是仁愛、明愛,這名詞早於一九七七年成為護士學生一刻,在嘉諾撒修女老師薰陶下已深深刻在心窩內。現在每天在醫院服務外,由十年前開始巴基斯坦水災服務,參與了菲律賓海燕風災,西非伊波拉疫症,尼泊爾地震和在十二個月內共三次在孟加拉難民營內的流動診所,及臨時醫院之緊急醫療服務。每次目睹災民種種苦困,於是懷著主的大愛去服侍他們, 正如加爾各答聖德蘭說:「懷著大愛,由小事做起」,在服務中活出聖言。
去年九月起,緬甸若開邦發生大規模的暴力事件。大批受影響人士,流徙到孟加拉靠近緬甸邊境的科克斯巴扎爾(Cox’s Bazar)的地區。在離開緬甸若開邦時,他們受著不同的傷害,包括槍傷、飢餓、脫水和性暴力等等。在短短數星期內有七十幾萬流徙人士,逃到孟加拉科克斯巴扎爾,當地原有的醫療設施和人力不足應付這突來的壓力,很多國際救援組織迅速在當地提供緊急救援服務,流徙人士居住的營地內,所有空間都搭建了臨時帳篷,環境十分擠迫和惡劣,沒有安全食水和衛生間,各種傳染病如痳疹、白喉、腹瀉和肺結核等在營內蔓延。
流動醫療服務
去年十月在四星期流動醫療隊服務中,深深感受到他們的困苦。因這時間正是炎夏和雨季,又是流徙潮的開始,每天見著他們扶老攜幼,挑著僅餘的家當,十幾天徒步在山野間逃難到科克斯巴扎爾,很多都在逃難中死亡,大部份都有不同程度的虛脫、營養不良,脫水和疾病。在邊界服務的日子更使人心傷,都是剛從緬甸逃到等候安排營區的流徙人士,在烈日、風雨毫無遮蓋田野中沒有食物和水要等候一至兩天,我們流動醫療隊十二人,照顧萬多在邊境等候的流徙人士,所能做的是十分有限。
流動醫療隊每天攜帶沉重的藥物和設備在烈日下、風雨中,泥濘上徒步個多小時深入難民營中提供服務。在每天三小時應診時間照顧近二百病人、包括孕婦和產婦,因醫療隊中有助產護士,所以也會有緊急接生的情况。有一天在路上見到一家剛到步有老有少的流徙人士,筋疲力盡的躺在路邊,只能把僅有的餅乾和水給他們, 緩解他們的飢渴。
今年五月再回到科克斯巴扎爾的臨時醫院服務,臨時醫院是由帳篷和竹棚搭成,有急症室,門診,X光,化驗室,手術室,消毒房,產房,傳染病房,男、女和小兒病房等等,提供全科醫療服務,亦是營中唯一全天候的急症醫院。醫護團隊是由不同國家和當地的人道救援義工組成,在急症室四星期的服務,每天都要照顧百多名傷患,很多是意外創傷、骨折需要在急症室縫針和打石膏,嚴重的要入院做手術,還有內、外科急症和不同的傳染病症。六月是當地的雨季, 經常下著傾盆大雨,水浸使排泄物污染食水,令衛生環境非常惡劣引致霍亂等急性腸道傳染病; 更嚴重是風雨引致土崩,把流徙人士活埋致嚴重傷亡;被雷電擊致傷亡也是時有發生的。很多來看病的是沒有大人陪伴的兒童,有些是父母在暴力中喪失生命,或在逃難時與家人失散,其他大人是在等候物資分發,所以在照顧這些兒童時, 會特別留意他們心靈需要或轉介尋親服務。
難民營的體會
在這臨時醫院每天最常接收的是交通意外的傷亡者,最嚴重一次就在醫院不遠處,有一巴士翻側把路旁的人壓著,連巴士乘客共九位血流披面的傷者,在兩三分鐘內來到急症室,嚴重的兩人即時送到手術室搶救,最終都返魂無術,其餘有骨折或外傷需要縫針和打石膏。另一次一家七口因火災送來,傷亡嚴重。可想像每天遇到的都是意外、疾病及傷亡,特別是這些難民曾經歷逃難和種種暴力,在那裡還是遇到這些苦難。面對這些種種不幸,作為醫護親歷其中,面對傷者及喪親家屬哀嚎中,除給予適切的急救治療外, 更要撫慰他們的哀傷;作為基督徒,在這資源貧乏處境中,不能像基督復活拉匝祿使死者復生, 可以做的事就是陪伴他們,安慰他們,使他們不是孤單地離世,在默禱中得到安息。一個下午救護車送來一對母子,母親三十來歲,兒子得四歲,二人在路旁被翻倒的貨車壓著,母親護著兒子身受重傷,送來時已奄奄一息,不久在手術室搶救不治去世,小孩右手和腳骨折要留醫,沒多久家屬趕到,驚聞噩耗,父親是位雙腿折肢的傷殘人士,帶著兩名十多歲的兒子趕到,都悲痛萬分。我在臨時殮房安頓好他妻子的遺體,抹淨頭臉的血漬,把頭髮理順和覆蓋好被單後,我便匆匆拖著丈夫的手,用他那雙膝的殘肢在碎石路上去見他去世的妻子,還按著他的肩膀陪著他,安慰他作最後道別。
急症室的守候
另一晚上只得我一人留守急症室,突然一輛三輪車匆匆送來一名三十多歲,因電單車意外昏迷傷者,我作緊急檢查後發現有頭顱骨折,血水從耳和鼻流出,胸腔挫傷,呼吸微弱並不停吐血,手腳多處骨折,緊急呼喚其他醫護來作急救,同時給他量度生命表徵,吊了兩支大口徑的鹽水和給氧,經多位醫生會診急救,都是沒有救治這嚴重創傷者的方法,決定給他嗎啡以減輕他的痛楚,我只可做的是陪伴他,輕撫著他,不讓他孤獨地掙扎至最後的一口氣,心中還念著聖母經向慈悲的聖母瑪利亞祈求減輕他的痛苦,並祈求天主收納他,就是這樣過了大半小時。
在服務這些難民的日子裡,除見盡他們的苦困外,還見證到他們堅毅的一面。在不同團體支援下,很快在不同的山頭上設立了兒童友善空間(Child Friendly Space),讓單獨的兒童受到保護,用遊戲、唱歌和學習等來紓緩他們心靈所受的創傷;又有營養不良治療中心(Malnutrition Treatment Centers)和祈禱的帳幕,這些都是他們在支援下自己設立的服務,見證著自助和互助的精神。
在營內的服務是十分艱辛的,每天在酷熱或大雨中工作十多小時,但比起他們面對和所經歷的就不算甚麽。能把自己所有的,天主賜給的塔冷通(talent)—— 專業知識和技術,來服務這些生活在苦難的弟兄姊妹,成為天主的工具用光照亮黑暗,以那大愛給他們帶來絲絲的希望和温暖,特別是在他們面對生離死別時,給他們帶來點滴的撫慰,在這些苦難中尋找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給他食物充飢,解渴的杯,衣服遮身;他患病時,給他看顧……。面對著這種種的傷患、疫症,我們都是血肉之軀,都有著無助、恐懼、痛苦和不安的時候,就是藉著讀經和祈禱來克服這些心理擔子,在住宿的營幕內不停地頌念泰澤短誦:「不再有憂慮,不再有害怕。與主在一起, 甚麼都不缺。不再有憂慮,不再有害怕。有主就滿足。」和「何處有仁,何處有愛;何處有仁, 上主必常在。」本著這仁愛繼續服侍在苦難的弟兄姊妹,作主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