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在行】做個富足的人

期數
3899
刊登日期
2018.11.09
作者
李健康
主曆
主曆 2018 年 11 月 11 日 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

你若是父母, 會效法今日舊約和福音記述的兩位窮寡婦,將僅有的生活費,贈予他人嗎?我不會,相信你也不會。因為二千年後的香港,政府已為貧困的市民提供了最基本的安全網,所以生活在貧窮線下的人,實在不必以金錢幫助身邊的人,令自己的生活更拮据;而一個負責任的父母,也不該將賴以活命的家用轉贈他人。然而,有錢出錢, 有力出力,幫助最小的弟兄有很多方式。

有慈善團體定期為長者派送飯盒,需要大量人手協助,早前便組織了一些更新人士幫忙。這批生力軍以往都是受助者,接受他人援手,好能重新適應社會和尋找工作。今次他們相助,令善舉順利進行,也令他們在服務過程中重建信心,找到自尊、自重。他們的分享, 為「施比受更有福」作了具體的注釋:「我無錢,但有的是時間,也有氣有力,運送飯盒只是小事,想不到換來的,竟是久違了的感激眼神和說話。」

聽一位校監說,他的中學也有類似的安排。雖然接受助學的貧困學生,很多都會忙於做兼職,但學校每年還是會為他們安排無償的義工服務,要求他們犧牲部份賺錢的時間來回饋社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關懷他人, 不要只著眼於為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努力賺錢; 並從中培養學生愛人的能力。

衡量一個人的成熟程度,要看他能施予多少。嬰孩因自身的限制,只會索取,不會分享。隨着年紀漸長,我們慢慢懂得幫助身邊的人,以互愛建立關係,最後成家立室,當上無悔犧牲的父母;或選擇度無私的獻身生活, 服務團體。那些不願意為他人付出的,就停留在孩童階段,尚未有愛的能力度婚姻或獻身生活。

如果貧窮就是有所缺,那麼,我們都是不同類別的窮人,也許是忙碌,缺少時間;也許是疲累,缺乏動力;也許是心灰,沒有心火。「士窮乃見節義」是我的座右銘,意思就如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歌中的「艱險我奮進, 困乏我多情」。雖然我未必常能身體力行,但最少也可自我提醒:不要找藉口,不要逃避。我可以選擇做個富足的人,重新安排時間,調整身心,面對試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