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紅色藥丸
經典電影《廿二世紀殺人網絡》中,主角尼奧遇上神秘人,希望對方告訴自己,這個世界的真相。神秘人拿出兩粒藥丸,藍色的,吃掉就忘記這一切,不會再疑問;紅色的,就會讓尼奧遇上真相。
你會選哪一種顏色的藥丸?
閱讀就如同選擇了紅色藥丸,因為每一本書都是一塊石,為我們鋪出一條通往真理的道路。可惜的是,更多人會選擇藍色藥丸。
在教會內, 閱讀風氣一直都薄弱,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在教會內,願意花時間參與不同禮儀的人不少,願意參與講座的亦非沒有,但提到閱讀,特別是談到閱讀習慣,就呼應者甚稀。
為甚麼呢?
從消極一面看, 自滿是閱讀之敵。如果自覺現況良好,一切事也在掌握當中,萬事皆無疑問,自然就不用向外求甚麼,也不用看甚麼書了。如果我在家裡,負責預備每晚的晚餐,而我學會了廿個菜式後,就覺得足夠,吃來吃去都不腻,那自然不會去找甚麼新的食譜了。
從積極一面來看,好奇是閱讀的動力。即使自己蒸出來的水蛋可以入口,味道也不錯,日子久了,內心總會有一種呼召,想知道還有改善的空間否?世界上可有更完美的蒸水蛋?
所以,教會內閱讀風氣淡薄,更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信仰生活是否陷於自滿而不自知?我們是否對信仰已經失去一種尋找的熱情?這可能更加重要。
反過來說,要在教會內推動閱讀的風氣,更根本的,未必是書籍的推介。近年,不少有心人都到堂區推介一些好書,甚至是作者親身到場,介紹推薦,結果也賣出不少書。不過,買書的有心人,多少會細讀有關的書籍呢?我相信,教友在現場聽到推介,確實認同這是一本好書,但要教友由「這是一本好書」發展到,「這是一本我要讀的書」,中間的隔閡,就是教友自身如何理解信仰生活了。
正如我現在手上,正好有兩本有關信仰的書籍,一本是阿葳《騎向聖雅各》,作者踏自行車完成聖雅各伯路的朝聖之旅的紀錄;一本是多默.基廷的《基督徒的默觀之路》,現今靈修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默觀祈禱的佳作。
自問是愛閱讀之人,但閒來無事,拿起的,總是《騎向聖雅各》。半個月過來,這書已經讀完一半,《基督徒的默觀之路》卻還是停在第二頁。為甚麼分別這麼大?難道阿葳寫得比基廷好嗎?誰優誰劣難以簡單定奪,但為我來說,暑假剛行過一段聖雅各伯路,卻是《騎向聖雅各》吸引我的因由。正因為我走了其中的一段,所以很想知道,別人眼中的這段路,是怎樣的;更想知道,自己未走的哪些長路,是怎樣的一回事。閱讀, 就是有這種好奇開始,而這種好奇,離不開自己的生活,特別是信仰生活。如果自己的信仰生活只是參與彌撒就別無二樣,就不容易找到與自己信仰生活連結的書籍,自然難以開始閱讀了。
所以,別人因應他們的信仰生活而寫成的書,是好書,而只有自己與這種書的內容有所連結,可能發生共鳴, 它們才會轉化為自己會讀的書。
至於《基督徒的默觀之路》,這當然是一本好書,但它暫未能與我的生活扣上關係,這就是我,以及大家留在第二頁的緣故。不過,我還是會看下去的,原因是自己加入了堂區一個讀書小組,這本書正是小組正準備閱讀分享的書。老實說,自己對靈修不是很大興趣,但閱讀有趣的地方,正在於讀書好像是很孤獨的事,其實不然。首先,你要和作者連結起來,因為讀者是分享作者的思想;其次,你可以與其他人連結起來,因為大家一同看同一本書,就可以有共同的內容,而從分享裡,又可以彼此明白了解。
更重要的是,這種讀書小組的運作,可以幫助我們走出自身的自滿。即使我是一個喜歡閱讀的人,仍然有可能自限閱讀的範圍,從而自限信仰的無限可能。但是,當我們把自己置身於讀書小組時,我們被迫讀一些本來不感興趣的書,而它們,可能就是徹底改變我們信仰生活的那一本。
又回到我們的起點了。在信仰內,我們需要閱讀,並不是因為閱讀是看來很高尚的事情,而是信仰的本質, 就是一直在路上,繼續向天主奔跑。如果我們滯留在自己既有的世界裡,覺得眼前的一切都很好,正如伯多祿想停留在大博爾山那樣,閱讀自然沒有甚麼吸引力。如果我們發現,閱讀是紅色藥丸,是聖神所開的窗,透過文字,可以找到更遼闊的世界,而這正是我嚮往的,那麼,閱讀不再是負擔,而是滋潤生命的必需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