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 來港傳教服務五十年

期數
3900
刊登日期
2018.11.16
主曆
主曆 2018 年 11 月 18 日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

一九六八年九月十一日,為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宗座外方傳教女修會)而言,是一個彌足珍視的日子,因為這是修會首次踏足香港的日子,之後的半個世紀,修會仰賴上主的恩寵及聖母瑪利亞的助佑,在香港展開了傳教服務。當年兩位先驅之一——丁禮順修女,一直在這片上主的葡萄園裡服務,與香港人在一起,成為了香港的一份子。

遠溯至一九五六年,修會已蒙受召叫,準備到香港傳教。那年香港教區白英奇主教致函予總會長董妮絲修女,信中寫道:「收到這封來自香港的信,妳可能會感到奇怪,我一直十分關注妳們修會的發展,並希望有一天妳們可以來香港服務。」時光荏苒,一九六八年九月十一日白英奇主教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的神恩,是向尚未認識耶穌基督的人,傳揚福音。故此,修會派遣會士到世界各地實踐這個傳教使命。事實上,修會的會章明確提到身為傳教士,修女們要作好隨時到任何地方服務的準備,特別是到那些有最迫切需要福傳工作的地方。因此,儘管修女的人數不多,為了恪守這種精神,她們因應當地教會及社會的需要,委身參與各項傳教事工。

在香港,修女們首先投入了教育服務。雖然她們既沒有校舍也無任何資源,但她們全心信靠上主,於六九年九月一日在石籬天主教小學所借出的部分校舍開辦了一所女子中學——保祿六世書院。在當時,石籬區尚未發展,交通極為不便;同時,區內也沒有女子中學。然而上主不曾遺忘這裡的子民,時至今天,數以千計的年輕女孩已從保祿六世書院畢業了,並實踐出校訓「仁愛與服務」的精神,在社會不同的領域作出貢獻。

除了教育服務外,修會亦致力於堂區的牧民工作。在過去的數十年,修女的足跡遍佈新界區。在帶領慕道班期間,她們深感欣喜,皆因見證到不少人在尋覓信仰的歷程中,幸得聖神的恩寵而皈依天主。另外,修女們也會作家庭探訪和醫院牧靈服務,親身去接觸那些有困難及有需要的人;把上主的撫慰、仁愛與希望帶給遇到困難以及尚未認識基督的人。總而言之,修女們步武基督,藉著傳教工作,把上主恩賜的希望、喜樂與平安帶給世人。

此外,修女們也會為弱能人士提供輔助醫療服務。自七十年代開始,她們便到青衣明愛診所和宗座外方傳教會達碑立神父所成立的扶康會「友愛之家」協助有需要的人士。 

一九七五年,香港政府開始接收越南難民,後來因難民的數目不斷增加,港府於一九八二年七月設置了禁閉營,所有難民都強制被關在「鐵網之後」。在禁閉營內生活的難民,極需要關懷及人道援助,而難民中也有不少是天主教徒,所以更需要教會的牧養與關懷。修會有見及此,即時對此需求作出了慷慨的回應。數名修女參與了教區安排的牧民工作,定期到位於遍遠地區或離島的難民營探訪。這些難民面對著難以預期的嚴峻未來,部分更面臨強制遣返,極需關懷和撫慰,修女們便成為了這些無依無靠者的朋友,一直為難民服務至一九九七年禁閉營關閉。

自八十年代開始,修女們又積極參與了監獄牧靈事工,她們到監獄探訪在囚人士,特別是那些刑期較長的非華籍人士,因為他們遠離家鄉,鮮有人願意探望。而這種無私的牧養服務,讓修女們有機會接近那些心靈破碎的人,並安慰他們,為他們帶來希望。雖然修女們所探訪的在囚人士中有許多並非基督徒,但他們大部分都期望能夠有機會閱讀聖經,藉著福音為他們帶來喜樂。由此看來,監獄的欄柵並沒有妨礙福音的傳佈。

近年,香港的街頭露宿者不斷增加。社會雖然變得富裕,惟無家可歸者卻活在惡劣的環境中;修女們確信修會必須對這種情況作出回應,就是去接近他們、了解他們。她們竭盡所能,定期探訪露宿者,並把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帶給他們;而更重要的是,能帶給他們希望、平安與喜樂,讓他們知道即使生活在社會的邊緣,但他們並沒有被社會遺忘。

修會自成立以來,一直盼望能到中國傳教。自九十年代初,在情況許可的時候,部分修女會到中國作有限度的服務,例如教授英語、探訪精神病患者及弱能人士。修會期盼及靜待聖神為這些在中國大陸的人民敞開大門。

儘管修會在香港的修女人數不多,但在過去的數十年,她們一直嘗試發揮「酵母」的作用——透過所言所行及生活見證,讓不少兄弟姊妹認識福音;更有本地信徒,因着修會神恩的啟迪,回應傳教聖召,加入了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並分別獲派遣到巴布亞新畿內亞、孟加拉及巴西服務。修會祈求上主感召更多年輕人積極回應傳教聖召,並期望日後的本地教會,能夠派遣更多傳教士到海外傳揚天國的喜訊。

對修會而言,五十年正是一個里程碑,修女們可以藉着這個歡慶的日子,與她們的主保——無原罪聖母一起頌唱《聖母讚主曲》,以歌頌全能的上主在她們身上和透過她們所行的大事。祝願她們這種使徒的熱忱與日俱增,讓她們所接觸到的每一位主內的兄弟姊妹均能成為傳教士。

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宗座外方傳教女修會)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