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週以下 不是人嗎?」 婚委會講座談失胎關顧

期數
3901
刊登日期
2018.11.23
主曆
主曆 2018 年 11 月 25 日 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

(本報特稿)失胎苦無安葬之法?近期未足廿四週夭折胎兒的個案,因法例所限而未能下葬墳場,終引來社會關注。特首在本年施政報告中,亦表示會研究處理方法。主教座堂培育組和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婚委會)於本年六月假教區中心舉辦「24週以下不是人嗎?」講座,對失胎關顧、生命的珍貴價值和失胎父母的心靈輔導等方面,邀請不同嘉賓分享。

陳志明談天使花園

天主教墳場委員會主席陳志明副主教先講述墳場設立天使花園的經過: 去年四月,一個公教家庭不幸流產,父母希望安葬胎兒,但礙於法例下,未能安葬二十四週以下胎兒。最終,該家庭向教會求助,而墳場委員會亦開始尋求解決方法,經過多方協調,天使花園終獲政府批准,可以安葬天主教徒未滿二十四週的胎兒。天使花園現已安葬超過二十個胎兒。此外,陳志明表示,安葬之外,祈禱也十分重要, 墳場便聯同教區婚委會舉行禮儀,為夭折胎兒和嬰兒祈禱。

小BB安息關注組 呼籲妥善安葬失胎

「小BB安息關注組」發言人謝美兒博士憶述,最初為夭折胎兒爭取安葬地方時,遭社會誤解而遇到很大反對。她解釋說:「我們需要的土地不多,再者,我們興建的用地也不能用來興建公屋」。隨著愈來愈多媽媽走出來表達意見,社會大眾亦慢慢開始明白和接受關注組的訴求。

關注組的丘淑儀修女指出,即使在面對外界指摘,但他們仍然堅持的原因,就是「毋忘初衷」:每一個生命都是由天主創造,是天主賜予的禮物,所以要尊重生命,而尊重生命就是他們的初衷。丘修女重申「胎兒由授命一刻已經成人」來總結關注組的宗旨:希望替小嬰兒尋找一個安息的地方。

林祖舜談失胎經過

另一個分享嘉賓是林祖舜。他與太太的二十週胎不幸流產,當時感到徬徨無助,「所有人都會為嬰兒出生後的事情作準備,但沒有人會為流產而作準備」。流產後他們從護士得知,在現行法例下,父母即使領取了胎兒的遺體,也無法安葬,或作竉物遺體處理。當他夫婦倆看過胎兒樣子後,更確定希望以尊重人的去安葬胎兒,「胎兒的五官、四肢已經齊全;外表更與他的哥哥相似」。所以他們便上網找辦法,最後得知之前有教友得到教區墳場協助,於是便尋找教會幫助。

流產後,夫婦曾自責懷孕時有否不小心,也自問為何會發生這事。幸好醫院的牧靈工作者與神父的安慰,令他們重燃希望,當時接觸兩人的陳志明副主教提醒:「生命不在乎長短,生命有其意義所在。」

最終,他們把胎兒埋葬在柴灣天主教墳場的天使花園。他們慶幸信仰幫助他們面對困境,現在不會再糾纏於所失去的,反而關心這次事件所轉化出來的。現在他們更珍惜家人的相處。

公教藝人張衛健:關心媽媽 也關心爸爸

數年前公教藝人張衛健一家亦經歷失胎之痛。失胎後的數個月他推掉工作,盡全力陪伴太太。但與此同時,他卻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差點病倒。所以,他提醒其他爸爸,在照顧太太的同時也要照顧自己。經歷失胎,他感到與天主的關係更密切。他期望香港的法律可更人性化,令不幸失胎的夫婦能為夭折胎兒有更好的殯葬安排。

•婚委會將於十一月廿五日(本主日)下午三時,假柴灣天主教墳場露天祭台獻為亡者彌撒,彌撒後移步天使花園為離世胎兒祈禱。
•有關講座錄影,見婚委會相關連結 https://youtu.be/cqB1XhbZl7A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