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涌天主教學校師生 參與東涌河保育活動

刊登日期
2018.11.30

(本報特稿)東涌河位於大嶼山東涌新市鎮西南面,是香港僅餘的天然河流。根據二○一六年環保署的化驗結果, 東涌河水質屬「極佳」評級, 而且擁有極高的生態價值,曾紀錄多種原生淡水魚,當中包括稀有的北江光唇魚。河口是一大片天然紅樹林,有大量海漆丶木欖生長。泥灘上有多種珍貴生物棲息其中,例如中國鱟(馬蹄蟹)、海馬、海龍, 招潮蟹等。

即將進行的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當中的東涌西發展範圍,正與東涌河下游河段重疊,令人關注工程對東涌河水質和生態的影響。

故此,東涌天主教學校肩負起保育東涌河的責任,並獲邀參與由綠色力量主辦,香港國際機場環保基金丶土木工程拓展署丶渠務署丶水務處等機構支持的「賞•識東涌河」計劃,其中一項目標是實踐「自己河流自己保育」,推動市民親身參與保育。重點活動之一「公民科學家」,鼓勵市民參與生態調查及恆常監察,共同為保育東涌河提供數據基礎。

參加者之一,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的學生陳健良, 經過課堂及戶外訓練,正式開始記錄東涌灣紅樹林生物物種中的螺及招潮蟹, 他表示: 「未參加活動前,完全沒有留意螺,現在才知看上去一樣的螺,原來包括了不同物種!東涌灣單單是螺的物種,已經有十多種,真是大開眼界!而要記錄招潮蟹更加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耐性和毅力,因為招潮蟹十分怕人類接近,一有些風吹草動牠們就迅速逃入洞內,所以一衆「東天公民科學家」要放輕腳步,慢慢移近牠們的旁邊,萬一牠們受驚躲入洞中,我們就要屏住呼吸靜候,等待牠們再爬出來然後觀察,這些經歷對我來說,並非在課堂內能夠學到的!」

負責參與計劃的生物科科主任黃應昌老師補充:「我在東涌工作逾十年, 雖然並不是居住在這裡,但是對東涌很有感情,等於我第二個家。但近年東涌逐漸城市化,居民和樓宇都愈來愈多,人類行為對周邊的自然環境影響亦漸漸浮現;可是東涌河的生物資源豐富,當中還有許多罕有物種棲息河裡面或需倚靠東涌河維生,如果我們現在不主動加強保育的話,這些珍貴物種就會慢慢消失,所以當我一知道綠色力量舉辦東涌河生態大搜查等的保育活動,我立刻招募十多位有興趣及有承擔的學生報名參加,待受訓後成為一個有為的公民科學家,為保育東涌河出一分力!」

東涌天主教小學四年班學生吳淑欣說:「雖然我由小到大都住在東涌,但在未參加這次活動之前,我對東涌河及當中生物並不了解,經過綠色力量的導師和黃老師講解之後, 豐富了我對東涌河出現的各種生物的知識, 尤其是由我扮演的盧氏小樹蛙,原來牠只得手指甲般大,是香港原生品種之一,而且在二十多年前興建香港國際機場的時候,政府派人將原來生存在赤鱲角島上的盧氏小樹蛙,遷徙到南丫島等地區,讓牠們繼續繁衍,但我估不到還有一大群生存在東涌河上游位置,東涌河就是牠們在大嶼山僅有的家,所以我們要好好保育東涌河,讓盧氏小樹蛙無憂無慮地生存下去,陪伴我們左右。」

早前的啟動禮上,由東天公民科學家陳健良同學,與六位扮演不同東涌河具特色物種的東天小四同學,合演一齣話劇,宣揚保育東涌河的信息, 並藉此將保育信息傳承年幼下一代去,深信每位東涌居民都可以成為公民科學家, 合力保育美麗及充滿生氣的東涌河。(公)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