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寶血會梁潔芬修女入會鑽禧 專研中梵關係 以學術回應召叫

期數
3902
刊登日期
2018.11.30
主曆
主曆 2018 年 12 月 02 日 將臨期第一主日

「一群修女困在修會裡, 許多人也會以為這有如在籠中生活,當年我的父母也這樣形容,但是,我從學術研究中, 愈來愈發現團體修道生活的重要,也堅定了我修道的決心。」本年慶祝入會六十年的耶穌寶血女修會梁潔芬修女專研中國與梵蒂岡關係三十多年,她期望藉研究教會歷史來回應修道召叫,一生服務教會。

台灣文藻外語大學客座研究教授的梁潔芬修女,近期陪伴十三位青年學者撰寫關於台灣教會的英文文章,現正翻譯成中文版出書。訪問於深水埗的寶血會母院進行,之後她即坐飛機返回台灣教學,她年屆八十,仍滿有魄力地說:「我感謝天主在我八十歲時仍然用我,祂一直拖著我的手,我願意繼續為祂工作。」

梁潔芬出身艇戶,五代也是香港人,父親開船廠修理漁船,她在家中排行第二,上有大哥、下有四妹一弟,她自言家庭生活環境好,家中有三個傭人,出入汽車代步,昔日家人並未奉教, 她的父親看到「白帽姑娘」(修女)在服務避風塘貧民而受感動,便安排女兒入讀修會學校,以培養良好品德。

梁潔芬小學就讀聖保祿學校,中學升往跑馬地的聖保祿中學中文部,高中轉到寶血中學。

為人群工作為人生方向

五十、六十年代,梁潔芬修女與另外三位同學(他們考試都名列頭四名)談到理想時,均不看好殖民地的發展,人人也渴望到內地升學。除她以外,其餘三人也先後到內地讀書,她則考入台灣大學化學系,卻遭父親阻撓,「父親思想封建,認為女生有學識便嫁不出。我很不喜歡他這樣說」。

當年身在內地的同學不時寫信鼓勵她,並向她帶出「要奉獻給人類」的思想價值。這思想一直縈繞她的內心,「我也要把為人群工作,作為我的人生目標」。

高中畢業後,她定下「為人群工作」的目標,「去不了大陸,便到教會」。自高二領洗後,她不時到北角的聖猶達堂做義工;及至就讀師範學院,她每天下午四時放學後便到堂區協助宗座外方傳教會的何達華神父(Liberatore Ottavio Maria),經常工作至晚上七時,「幫助本堂神父處理文書、寫領洗簿,探訪教友等,神父視我有如『副本堂』」。

那時她開始萌起修道念頭,特別在信教後一年,「我時懷著『要奉獻給人類』的思想,便想到回應修道召叫便可以服務人類,生命才有意義,這是我十七歲時的理想。」

加入修會前,她的神師何達華神父要求她先完成師範課程,神父認為「一旦修道並不是我要走的路,也有一技旁身」。一九五八年,二十歲的梁潔芬加入寶血會。

入修會時她的父親剛領洗,仍未奉教的母親不捨得女兒離開,然而母親的一番話對她影響深遠,母親形容入修會有如在籠中生活,「母親表示這是我的選擇,有如嫁出去,作為女人的, 定要從一而終。」其父也表現不捨,但也認為她「既然嫁給天主,便不要離開」。

修道路難行幸得神長信任

梁潔芬修女形容修道過程不易,由剛進初學時因床太短難以安睡,到後來成為首位國籍修女考入香港大學,卻因會規而險些錯過進修機會, 甚至到英國攻讀博士也不獲支持。面對種種挑戰,梁修女認為一切也有主的安排。

第一次令梁修女感到以修會為家的,就在初學放假回家度假時,何神父關心她的修道生活, 「我直言因床太短,腿伸不直,神父馬上與我的初學師表達,修會立刻為我鋸下床尾板,讓我安睡,修會為我所作的,我便想:這裡應該是我的家吧!」

當年寶血會為栽培修道人去管理四所屬校, 四名修女人選中只有她考入大學,然而會規規定修女外出服務要兩人同行,她的會長便向教區徐誠斌副主教諮詢意見,徐回覆:「修會是為人而設,而非為規矩而生」,當接見她時更表示對她的信任,令她感動不已,「徐主教提醒我不是為自己而讀書,而是為修會、為教會而進修」。

一九七一年,梁修女與譚坤神父及關尚義(John Clancey)出任大專聯會的神師,與學生一起學習政教關係與社會研究,參與社會運動,那時期被稱為「火紅年代」,大專聯會的經驗令她視野開闊。她甚為欣賞已故譚坤神父願意陪伴學生,持守原則的態度,即使當時有教會人士反對學生參與社運,有人更認為學生「搞破壞」,其實「不少學生都持守公義,亦有人畢業後從政, 或參與正義和平委員會的教會工作」,她認為大專牧民工作有如為教會撒種,有助延續教會持守社會正義的使命。

八十年代,梁潔芬修女在聖神研究中心工作,專門研究中國教會,每日也要看《人民日報》、《解放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報刊, 並把文章分類為宗教、政治、經濟等,為中心搜集中國教會資訊,她逐漸發現只從教會及宗教路線研究中國教會很狹窄,「需要從政治角度看宗教」。

她在聖神研究中心遇上良師,公教徒顧汝德教授擔任中心顧問時,梁修女經常向他問意見, 「顧汝德指出,宗教在大陸屬政治考量,因此我的政治眼光需要擴大」。後來顧教授建議她進修,為日後研究工作鋪路。

為更了解中梵關係,她在聖神研究中心工作四年間,在港大兼讀亞洲研究碩士課程,但再進修博士時卻遭多方反對,一方面有指修女不足難以騰出人手,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沒此需要,她卻深信要了解中梵關係眼光定要遠大一點,便堅持進修。

成為中梵關係學者

一九八五年梁潔芬赴芨英國,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係系進修,花上兩年八個月完成論文「中國與梵蒂岡關係1950年-1976年」並取得哲學博士學位,日後更成為政治與宗教關係學者。

梁潔芬修女返港後曾任教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香港嶺南大學政治及社會學系以及澳門天主教大學等。她亦曾協助台灣文藻外語大學成立國際事務系,現為該所大學的客座研究教授。教學時她必定教導學生政治的道德觀。

她一直關注中梵關係,近日中國與梵蒂岡簽署主教任命臨時協議,她也為此撰寫文章評論;她過去曾有七年居於澳門,關注澳門教會的發展,每當她觀察到問題時,定必寫文章表達意見,「當教會內少有人認識政治時,我便要在旁作指導角色」。

透過祈禱與主相遇

現在梁修女每天祈禱半小時,藉以加深與上主的關係,「與主的關係有如渴一口清水,滋潤我身體所需,天主令我明白所作的一切不是為自己,而是為教會」。

梁潔芬修女修道六十年,令外界最矚目的其中一件事便在七十年代末發生的金禧中學事件, 當時梁修女擔任校長,於一九七八年初被判入獄,獲准緩刑。事件中,與梁修女共事的兩名修女後來也離開了修會,事後梁修女則離開教育界。

事件距今四十年,當年梁修女代表修會管理這所中學面對的挑戰,面對外界的批評,她坦言已不想重提,然而她在逆境中幸得天主與她在一起,「我當時在祈禱中想:若然我只是普通女子,面對事業失敗會否因而與丈夫離異?應該也想得到丈夫的支持,因此我咬緊牙根向上主表明不會離開祂,便是這般簡單的想法我重新站起來,轉到聖神研究中心服務,展開人生新的一頁」。

「在風大雨大,風雨飄搖之時,在黑夜只有拖著上主的手,你給我行前一步便可。」她引用紐曼樞機的祈禱,感謝上主在她年屆八十歲時仍然善用她,只要是為上主而作的,她也願意繼續承行主旨。她亦感謝母親時時提醒她要「從一而終」,「這思想影響我修道的決心,無論如何也永遠和天主走在一起」。(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