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做人要有遠見(上)
首先聲明,絕對沒有對先賢前輩不敬,因為他們有些已退休多年,有人已回歸天鄉。世界、社會、團體要進步,必須對未來具有遠見,教會也不例外。以下的分享不是憑空想像,而是大家熟識的事實,亦希望藉本文刺激其他鐸兄鐸弟的記憶,反省和積極提出建議;這樣我們的教會才能有進步⋯⋯
開宗明義,聖堂建築,古代的設計和建築師只重神性,忽略人性,以為天主教發展不外如是,人口不會增加。結果呢?男女洗手間嚴重不足,更遑論以今天標準要求的無障礙通道去照顧行動不便的朋友了⋯⋯
隨著時代進步,上述許多硬件先天不足的聖堂已作了大大改善。建升降機,開闢更多給人如厠的地方。然而由古代去到現代,我們的有關設計及建築朋友又傾斜到另一極端,只追求設計視覺上的美感,忽略用家的實際需要(User Friendly)。教堂用太多玻璃做建材未必適合香港城市,亦談不上環保。炎夏加玻璃,堂內升溫,冷氣開動,電力公司當然笑逐顏開。清潔也是另一個叫人頭痛的事。市區地價貴,人口擠,寸金尺土。常常發現教堂建築空間未能妥善利用。一間大聖堂竟然鬧開會上課房間不足,至令兩個善會為了爭地盤,繼而口角,險些動武,本堂神父混亂中挨了一拳,風波才平息下來⋯⋯
安全意識弱也是我們的通病。設計聖堂固然追求最完美的燈光,然而把有關燈飾放在高高的天花頂上未必是上乘的設計;因為幾時要維修更換,安全問題便會浮現。以下兩則真實故事。許久以前紅磡聖母堂有位歌詠團成員叫「基哥」,年青有為,身手敏捷。他可以在一條長長的「雲梯」上上落落換燈泡、掛裝飾,活像猴子一樣。那時我只懂欣賞他,並沒有覺得甚麼不妥⋯⋯
若干年後,我到聖瑪加利大堂走馬上任,一進聖堂,赫然發現同事「明哥」和「強哥」一起幹活,又是一條長長的「雲梯」!這刻我的感覺是恐懼驚怕,有意外怎算?一家之主,「麪包牛油」的領主。解決方法:立刻停工,選購一台合適的電動升降台,派他們去機電工程署上課考牌。
其實可舉例子個案多得不可勝數,然而做得堂區司鐸的不能獨沽一味,只提供靈性服務,其他一概不管;有神父會說教堂的終極持份者是教區主教,我只在這兒服務若干年便要他調,關我甚麼事。唉,可憐的主教,難道我們要勞役死他嗎?又有人會說,把一切物業管理大小維修工作,交給教區建築委員會負責跟進好了;不是委員會不想不能,而是人力有限;又是金錢作怪。到頭來,神父們唯有向聖保祿學習,入鄉隨俗,全情投入。在羅馬時,做羅馬人,在屯門,做屯門人吧!在跑馬地就自動成為快活谷的居民。反正天下一家,處處都可以是愛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