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馬槽裡的聖嬰
「聖誕節是人們表達對天主子滿懷信德的慶節:祂降生成人,為了使我們恢復因罪和不服從而失去的尊嚴。聖誕節是心靈和靈魂注入信德的慶節:心靈成為一個接納祂的馬槽,而靈魂讓天主從匱乏的殘端上孕育出一枝望德、愛德和信德的嫩枝。」這是教宗方濟各去年向教廷工作人員發表的聖誕節前演講的開首部份。
在聖誕節,我們慶祝天主的節日, 因為在這個節日,祂取了人的特質,誕生在人類歷史中,在一個真實的地方和時間裡,生於一個真實的家庭中,祂有具體的語言,血液確實流到他的血管。換言之,我們慶祝一位適應人類處境去履行使命的天主。
這種適應人類處境的常用說法就是「道成肉身」──天主取了人性。我們稱這為信仰本位化的偉大行動。天主藉著道成肉身,表揚人的特質、規範和文化。
天主貶抑自己,降生成人,誕生在貧困卑微的環境中。雖然經歷了多個世紀,但是為誕生在街頭的數百萬嬰兒來說,境況並沒有不同。
數以萬計的年輕夫婦因為貧窮、戰爭和宗教極端主義而被迫在外地成為難民。天主決定融入人類的境況,走進人類的歷史,然而人類拒絕祂,甚至仍繼續阻止其他人接納祂。
每個聖誕節慶典都提醒我們有責任去參與並延續天主適應人類境況的行動。聖誕節提醒我們要等待那個敲扣大門的難民家庭,也要主動接觸那些在路途上伸手求援的人,以及關懷每個易於因這個世界的惡念而受傷的兒童。
事實上,為基督的追隨者來說,我們理應跟從主的教訓。如果基督徒拒絕融入世界,那麼,他慶祝聖誕節就毫無意義了。
因此,聖誕節挑戰我們每個人,要放下自己的特別偏愛和抱負,甚至於完全捨棄它們,取而代之是關愛在我們周遭的人的生命和文化。這正正是馬槽裡的聖嬰邀請我們去做的事情:愛、接納和培育生命。這對傳道員或海外傳教士來說,應當如此。
一個人如果真真正正地愛另一個人,也要愛對方的文化。一個人如果希望達到充份的信仰本地化,那麼,愛、同情心和正面的欣賞是必要的態度。唯有愛才能夠幫助我們在接觸難民、移居者、露宿者或貧民窟居民時克服所遇到的困難;唯有愛與尊重他人,才能夠讓我們克服陌生與震驚。
「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 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若望十二24)。這種放下固有文化的精神,只有源於對他人的真愛與關心。
但願這個聖誕節是個美麗的時光, 正如「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喜訊也同樣扎根於聖言聆聽者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