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牧民工作者聚會 面談工作的藝術治療技巧

刊登日期
2019.01.04

(本報訊)天主教學校牧民工作者協調小組首次與青年牧民委員會合作,於剛過去的十二月十四日舉辦第二次學校牧民工作者專業發展聚會,邀請天主教香港教區教育心理學家黃嘉茵主持「基本輔導技巧:藝術治療技巧應用於面談工作」的講座暨工作坊,近九十位來自修會、明愛及教區中、小學的校牧出席。

黃嘉茵先以簡述一位學校牧民工作者因與學生建立了良好關係,而救回一位有自殺念頭的中學生的個案為切入點,帶出是次專業發展聚會的主題與內容對學校牧民工作者的重要性,繼而讓牧民工作者學習及實踐基本的輔導技巧,並以分享及個人閉目默想活動,引領參加者進行對自己及組員的心靈探索之旅。

是次的專業發展聚會理論與實踐並重,其中在理論的層面,黃嘉茵先澄清「輔導」的真義,指出教育工作者在輔導青少年時常犯的錯誤,並以「冰山理論」及「十分鐘關懷——面談過程的起承轉合」等有系統的輔導策略,配合實例分享及自畫像互動繪畫活動,讓牧工明白到覺察和了解自己及他人深層感受和需要,並培養「同理心」的重要。

在二人一組的互動活動中, 牧工一方面運用直覺,自由選擇自己的互動對象,一方面與不同牧工的互動中,回想自己當下的所思、所想、所言,體驗及領悟到人際溝通的盲點及輔導的基本技巧: 讓受輔導的人感到「被看見」、「被聽見」、「被明白」和「被接納」。黃嘉茵亦藉此帶出牧民工作者融入青少年群體的竅門:主動與學生接觸(Reach)、接納他們(Accept)及與他們保持良好關係(Relate)。

「藝術治療」的形式很多, 透過創作過程, 可達到情感昇華、統整及治療的功能。講者是次以日本的「和諧粉彩」(Pastel N a g o m i)讓牧工親自體驗一次「回歸自我」的創作活動及用指尖代替畫筆「釋放心靈」的旅程。牧工的創作各有主題及特色,用色和構圖大異其趣,每一幅都有獨特的生命力,充分反映了天主創造「人」的奇妙。(教) 

•天主教學校牧民工作者協調小組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