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淺說炎黃

期數
3907
刊登日期
2019.01.04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1 月 06 日 主顯節

我們都自稱炎黃子孫。自古國人修史,開章必稱「三皇五帝」。「五帝」名在「三皇」之後,但司馬遷在《史記》卻沒寫「三皇」。〈三皇本記〉是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的補筆。即是說,「三皇」的存在成為定說,在唐之前是成問題的。且誰是「三皇」,歷來亦有不同說法。而流傳最廣的「三皇」是: 伏羲( 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呂氏春秋》是最早把華夏祖神冠以三皇五帝名號的古籍。呂書出於戰國末年,不妨認為,這套較嚴整的神物體系,是戰國晚期才初步成形的。有道「族群是想像中的共同體」,是否可這樣理解:給逐步成形的華夏族以一批共同祖神的想像,是戰國晚期才開始的。這想像也是當時的現實需要:大一統趨向要求有大一統的意識形態。但要把本來調門全然不同的傳世文本的說法協調,不免矛盾百出。要說得口型較一致,約在唐以後才定局。

若綜合幾本成書時間大致相同的《呂氏春秋》、《禮記》及《淮南子》的說法,「三皇」是伏羲、神農、黃帝;「五帝」為五方上帝:東方青帝即太昊伏羲,中央黃帝即軒轅,北方玄帝即顓頊,南方赤帝即炎帝,西方白帝即少昊玄囂(如附圖)。請注意,這裡面的「三皇」和「五帝」有些是重疊的,且有一點很清楚:無論是「三皇」或「五帝」,本是天上神明而不是人君。但司馬遷認為「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於是在「五帝」之上多了個「太一」, 「五帝」便給撥划到史實上來。《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秦博士謂「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泰皇」指「人皇」, 其實是說「天皇、地皇」皆神祇人物及傳說,惟「人皇」是現實社會的真實統治者,所以泰皇最高貴。這態度也可上溯到儒家的老傳統「子不語怪力亂神」,司馬遷也挺務實,說:「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用淺白的話說,即:古人的傳說不合規矩,現在的士大夫都不敢亂說。連孔子說的現在的儒者都少提為佳… … 故他在《史記》中不採用「三皇」說, 而從「五帝」講起。《史記•五帝本紀》版本的「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與先秦古籍的說法不同。究其因,是因為《史記》宗旨是記錄史實,神話便得轉換為真實的歷史,五位傳說中的天神便變成了五位歷史上的人君,選角也有所不同。也由此開了中國文化歷史書寫特色的先河:把神話歷史化, 把歷史神話化。糊塗賬也愈說愈多。

若傳說中的伏羲果真就是太昊,按世系推算,黃帝和炎帝都是伏羲之孫,少昊玄囂是黃帝長子, 玄帝顓頊是黃帝之孫,那麼五帝便像後來的皇朝一樣,都是伏羲家的血脈。這樣的鋪排,當然出於宣告專制皇朝家天下天公地道。若「族群是想像中的共同體」這判斷是對的,如此這般的祖宗想像,身為會獨立思索不人云亦云的人,你道如何?(說炎黃1)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