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親職的兩難:放手 vs 規範

期數
3908
刊登日期
2019.01.11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1 月 13 日 主受洗節

母親美儀因管教問題向社工求助,她歇斯底里地訴說著她就讀初中並患有輕微過度活躍症的獨子皓靈的種種不是, 在日常生活上常因小事發生罵戰,甚或雙方在情緒激動時動粗,令母子關係變得敵對,不知如何相處。後來社工向皓靈了解並進行家訪,便發現母子間的互動成為雙方大戰的催化劑。美儀不斷要求皓靈於生活細節上跟從她的指令,無論何時起床上學、零用錢的運用、甚或食物的選擇等,也對孩子給予意見。皓靈當然看不見母親背後的好意,相反這種不住的提醒令他倍感窒息,情緒高漲時更容易與母親衝突,釀成雙方失控的局面。

另一個案的母親雪蓮與丈夫屬富裕家庭, 因夫婦擁卓越的事業成就,兩人提早享受退休生活,因此有更多精神投放在子女身上。可惜雪蓮的兒子碩明於國外剛升讀大學不久,便表示有輕生的念頭,並要求返港,暫停學業,更拒絕與父母溝通。父母頓然感到震驚,隨即安排兒子返港及接受輔導服務。經社工了解, 碩明在港完成初中後,被父母送到國外升讀高中。畢業後他暫未有明確升學選科的意向,但因他自小便是資優生,故此父母悉心栽培他成材,盼望他能盡早完成大學課程。

在現時不斷鼓吹「成功」的社會氛圍下, 以上的個案並不罕見。一方面,家長難免對孩子的決定帶著一份焦慮,擔心會否因孩子作了不合適的決定,而後悔一生。因此,家長由孩子挑選小學、青春期均衡飲食、甚或大學選科等,都盼望能為孩子作最好的決定,令將來的路走得更好更遠。另一方面,孩子始終是獨立的個體,隨年紀長大後,便建立屬自己的思想和決定,並盼能獲得父母的尊重。

給予孩子合理的決定權,不但讓他們從失敗中悟出道理、為自己的決定承擔責任,更讓孩子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此時,父母應與孩子共渡難關,強化親子間的互信。相反,當孩子缺乏合理的決定權,便容易產生永無休止的爭執,形成親子間的敵意,失去彼此聆聽和表達空間。若家長與子女相處上感到困難,建議及早向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求助,透過專業輔導,化解親子張力,強化親子關係。

•明愛家庭服務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