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生命倫理研討會探討數碼科技對青年影響

期數
3911
刊登日期
2019.02.01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2 月 03 日 常年期第四主日

(本報訊)天主教生命倫理研討會一月十九日假明愛專上學院舉行,探討數碼科技對青少年的影響和挑戰。

研討會由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生命倫理資源中心與教區生命倫理小組等團體合辦,主題為「誰領我走出數碼幽谷?」(參詠廿三)逾九十位教師、社工、家長、主日學導師及教徒等出席。

負責協調教區生命倫理小組的林祖明神父於導言中指出,面對當前數碼科技的洪流,各方需要覺醒,享受自由時也要適當地運用數碼科技,同時要避免過度沉迷而走入數碼幽谷。 

鄧振鵬醫生:當理解成癮背後問題

研討會上,講者之一、精神科專科醫生鄧振鵬講解數碼成癮對精神健康的影響,他指任何外界的刺激都可能導致上癮,腦內所記存快感令人渴求繼續玩電子遊戲,家長應針對子女成癮背後的問題和生活習慣。

鄧振鵬指有個案的家長制止子女上網,子女激烈抗拒父母勸阻因而釀成衝突,這情緒反應來自成癮後腦內多巴胺的變化:「若突然制止青少年上網,他們因腦內刺激感到不適,而出現上述反應,故此家長應理解成癮背後的問題。」

他認為數碼科技帶來廣泛影響,若使用不當則會影響生活習慣,成癮後便容易衍生精神健康問題。 

沈士文大律師:法例當追上科技發展

另一講者、教區生命倫理小組法律顧問沈士文大律師舉出網絡世界的法律陷阱,他指不少網上行為雖然並未構成罪行,但已有違倫理道德,例如網上欺凌並無傷害別人身體,可是在網上的惡意中傷或羞辱足以傷害別人。

他指香港現行不少法例仍追不上科技發展;而對於法律改革委員會最近成立小組委員會研究電腦網絡罪行,他期望該委員會就科技網絡的行為作出清晰的法律指引,使公義得到伸張。

他又以手機拍攝女士裙底為例,稱目前當局不能控以不誠實取用電腦罪,因此把相關案件上訴至終審法院。 

明愛社工錢美芝:應幫助青年建立身份認同

專責網上青年支援服務的香港明愛連線Teen地社工錢美芝於會上指出,長時間流連於網絡世界的青年常被標籤或自稱為「宅男、宅女」或「毒男、毒女」,以及隱蔽青年,這些青年社交圈子狹窄,也缺乏自信心,但他們「仍然與社會有聯繫,卻開始有退出於社會系統的傾向。他們常質疑自己在社會上是否成功,認為自己沒有用、沒有地位」。

「他們常自稱為『毒』,同時有感到自己需要改變,卻無從入手。」錢美芝期望服務能幫助他們不再隱蔽,「幫助青年有動機改變自己,認同自己」。她指三成接受服務的青年面對情緒困擾或精神健康疑問,當中有部份人願意到明愛的中心求助。

談到教會如何回應數碼科技的發展,生命倫理資源中心主任呂志文神父當日對本報說,教會關注青少年沉迷網絡及成癮問題,他期望透過這次研討會讓家長和堂區主日學導師等學習善用「電子牧養」媒介,回應教宗方濟各就善用科技的提醒。

另外,研討會下午時段由社工探討網絡文化;眼科醫生分析數碼科技對視力的影響,亦有曾經沉溺於網絡世界的青年分享;媒體工作者談電競牧養利與弊,以及臨床心理健康治療師透過錄像分享等。(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