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年廿八 洗邋遢

期數
3911
刊登日期
2019.02.01
作者
何家怡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2 月 03 日 常年期第四主日

又新年了,過年總要洗一下邋遢。的確,傳統的智慧總會教曉我們很多生活的大道理,且是活生生的。除舊迎新,人們時時掛在口邊,相信物質上的除舊迎新會容易理解得多。記得當年在修院初學時, 每三個月便會換一次房間。當然在初學階段,每一件事的安排總有它的意義。而對於這個換房間的動作,我相信是可以為培養不要累積物品的習慣、培養「過客者」、不擁有的心態,以及隨時隨地適應不同的改變等等。(其實都是我猜的, 真正意義要跟初學師考究!)三個月為我來說又真是頻密了一點,未適應過來就要換,終歸每人的適應力都不同。不過換房的同時,又實在是趁機會檢視一下自己的物品。是有用的還是無用的?若是無用的又可以怎樣處理?這都是修道生活的意義:不囤積、不浪費、不佔有,只保存為生活及傳教工作所必要的。

記得自己快要離開羅馬,要收拾行裝時, 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反省。由於四年的學習繁忙, 都沒有多理會自己有多少物品,自己心想,來來去去都只是衣物、書本、筆記、以及一些文具、電腦等等,不會有很多東西。但由於回港的行李一共只有三十七公斤,還是要看看。我在離開前一個月已開始收拾了,怎料收拾一開始,東西慢慢才「浮現」出來。過了一星期,最初以為已經可以把東西放在行李箱內,怎料只是恰好把大部份的東西展現出來!苦笑一會後,跟院長及其他姊妹分享說:「為甚麼收拾東西時,會發現東西愈來愈多?」她們都不約而同地答說:「來時兩個喼,走時四個喼,哈哈!我們都是這樣!」最後,我為自己訂立篩選的準則,衣物—超過兩年都沒有穿過的,不拿;穿了四年以上的,一是掉了,一是捐了;其他——保留最基本的,需要時回港再添;紀念品——保留為自己最有價值的,其餘的都捐出去好了。

除掉了一些舊的東西,新的才可以進來。除掉的過程內心必然有很多掙扎,因為要捨棄。要捨棄的或許是對該物件的感情、或許是用慣了該物件,已得心應手,尤其是一些專業工具、又或是該物件對自己的重要性。手頭上的兩本書,一本是親人過世時親手交托給你的日記,另一本是上課學習時的筆記本,二捨其一,如何選擇?兩件衣服,一是媽媽親手縫的,已不合身,另一件是很保暖的衣服,跟了你十多年,周遊列國,但已破爛了。如何抉擇?實在不易。對身外物的選擇有掙扎,若說到生活習慣、思維模式、傳統思想、習俗等等,那相信一定會更加困難。

耶穌的降生及逾越奧蹟,不斷地提醒我們「新酒要用新皮囊」去盛載,不然便會破。今年我們又會怎樣去迎接這新酒呢?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和黄漱芳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