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談社交媒體言論

期數
3912
刊登日期
2019.02.08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2 月 10 日 常年期第五主日

昔日人們擔心社交媒體會引發網絡欺凌和攻訐,如今問題終於浮現。互聯網世界內部份不成熟而無理的偏見,實實在在地威脅甚至破壞被攻訐者的生活。

教宗方濟各察悉到這股籠罩著社交媒體的威脅,在今年世界傳播節文告中寫道,我們的網上討論「往往基於反對他人」。教宗的文告已於一月二十四日新聞工作者主保聖方濟各沙雷氏瞻禮日發表,而世界傳播節座落於本年六月二日耶穌升天節。

教宗的信息來得合時,正好幫助我們反思最近在社交媒體中流傳的一條短片。在這段短片中,一名美國肯塔基州高中生和一名正在打鼓唱歌的原住民,在美國林肯紀念館前面疑似發生種族歧視。社交媒體的威力令這件事在全世界廣傳, 破壞了一名年輕人的生活,使他嘗盡苦頭。數星期後,媒體跟進報導所揭示的版本,跟當初所呈現出來的畫面相差甚遠。

教宗方濟各在文告中寫道: 「身份認同往往建立在對其他人或陌生群體的反對上,我們的自我定義首先從那使我們分裂的因素開始,而不是使我們團結的因素,從而為懷疑和偏見(種族、性別、宗教等)提供空間。」他準確地指出現今網上討論「往往基於反對他人」。

網上一個負面的貼文能夠奪走並惡意中傷人們的名聲,有效地詆毀他人。互聯網為人提供完美的平台,讓他們在誹謗對手的同時,無須以真面目示人並保持匿名。這種匿名方式迅速吸引一群人參與,並於短時間內肆無忌憚。

互聯網與街頭的暴民同樣具備殺傷力,因為兩者同樣施行暴力, 卻依舊匿名。這種數碼環境助長「放縱的個人主義,有時到頭來挑起循環不息的仇恨」。互聯網既是了不起的工具,也可以是達到邪惡目的之武器。

網絡可以促進人際間的相遇, 同時也可能會使人愈加自我孤立。因此,教宗方濟各呼籲基督徒要在「建立關係方面投放心力」,以及培養團體,善用網上社交網絡作為「共融的資源」。

教宗闡明,教會視互聯網為促進人類福祉的工具。他說:「自從互聯網誕生以來,教會就一直致力於讓它促進人際交流以至全人類的團結。」

美國的巴倫主教( R o b e r t Barron)對社交媒體使用者的提醒, 同樣值得香港人參考:「當你就要發表意見的時候,問問自己一條十分簡單的問題:『我這樣做是否出於愛、是否出於我誠摯希望對方得到幸福?』」網上慎言,由此起。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