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旅遊發展與在地消費

期數
3912
刊登日期
2019.02.08
作者
石果豐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2 月 10 日 常年期第五主日

筆者在保育景點上班, 需要接待不少各種類型的訪客,當中最有趣的,莫過於一些十分懼怕在景點消費的遊訪者。他們帶自己的水,吃自己準備的食物,看到當地士多賣麪食一碗四十元,就說:「嘩!好貴!」一聽到參觀需要捐獻保育基金,連忙就說:「我不參觀的! 」看來他們就是要來「窮遊」的。

筆者並不是要批判這些行為是吝嗇,畢竟每人的消費能力各有差別。然而,在地消費是可持續旅遊發展的其中一個重要的維持因素, 世界不同旅遊學者指出,發展可持續旅遊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有助於滅貧(pro-poor)。

引用湄公河周邊國家發展的旅遊計劃作為例子,一個可持續的旅遊模式,例如教授當地貧窮婦女製作當地特色紀念品,再售賣給遊客,大大改善了她們的生活狀況及社會地位。試想像一位旅客去到湄公河周邊地區,去到這些檔攤反而敬而遠之,這樣怎能改善弱小者的生活? 

回到香港,要避免成為一個「只享受,不付出」的遊客,其實途徑還有很多。在經濟方面,在地消費要特別關顧一些本地人經營的事業(撐小店),如果閣下是要來「窮遊」的, 亦可選擇在地消費——消費你的汗水!例如筆者在一些社交網站上留意到有些保育組織會不定期舉辦一些撿拾行山徑的垃圾,清潔海灘等,鼓勵大家積極參與。

整篇文章的重心,是將可持續旅遊概念與我們的社會訓導連結在一起。反思作為一位旅客,該如何摒棄消費主義的文化,重新肩負起我們該擔當的角色,關愛自然,促進本地消費等⋯⋯到時你就會發現,一碗四十元的士多麪食,原來藏有如此多學問!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