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工資:一個德納

期數
3912
刊登日期
2019.02.08
作者
天仰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2 月 10 日 常年期第五主日

在僱工的比喻中,葡萄園家主的人力資源管理手法可謂別出心裁,由清晨六時至下午五時,他分別僱用五批工人,並全部招聘在街上閑立著的人到葡萄園裏工作,又協定每人每天的最高工資劃一為一個德納。(瑪二十1— 16 ,德納Denarius是一種羅馬制的錢幣,以銀子造成,為耶穌時代最通用的貨幣。)

以現代觀點,他這種做法實在為自己的產業增加風險,最低限度會引發各種問題,諸如:勞資糾紛,勞工抗爭;不設入職要求,對產物或服務的質量難以保證;同酬但工時卻有所不同,熟手技工容易流失;用人而不設競爭手段,僱員的工作表現難有進步空間。

為何園主堅持這種人力資源管理的原則呢? 基於人類的本性本質,他深信:當僱員獲得僱主善待,自然樂於受聘,並義無反顧,接受聘用約章; 積極用心工作,人才能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感;人是懂得知足與自律;敬業樂業的人,對工作具備熱誠、責任感和進取心。

在一世紀時代,一個德納足夠工人維持一天的家計。反觀香港的最低工資法案在排除萬難後,實施快到八年了,仍未為社會帶來令人鼓舞的效果。受惠於這個政策的勞動者,有出現收入不支的情況。有某些工種,又長期聘請不到合適僱員。在奉行自由經濟的社會,我們相信市場供求定律,投資回報,商業競爭及企業盈利表現等經濟學概念。大家何曾考慮到這類科學化的系統與學問,也會混亂人的思維和作為,並使我們在解決難題時過於依賴理論和程式? 

自食其力的基層勞工,生活水平遠追不上基本生活指數, 是他們貪得無厭抑或是理財不善?莫不是社會未有發揮公共智慧去為勞苦大眾解憂紓困?業主為計算投資回報,租金合約期滿例行加價,令劏房租金貴絕全城。本地商鋪的生存空間縮窄,要協商減租幾乎難過登天,老闆無奈要利用其他節流方案,比如削減人手或勞工福利等。關乎民生服務或消費的諸如私營醫療診所、超市及快餐廳等都被市價租金牽著鼻子走。商業盈利對商家來說無疑是血液,產品或服務加價有理有據,基層市民足襟見肘,唯有動用公帑補貼!此外,銀行及財務機構的信貸服務泛濫,誘使人養成「先洗未來錢」的習慣,令不少打工一族收入再多,也會負債累累……在文明社會,我們有賴財團、商家和高官協作推動城市經濟效益。

可惜,本地生產總值即使再高,貧與富還是各走兩極,該等現象到底是受到道德律還是價值觀所牽動? 

工資劃一為一個德納,這神話般的工酬制度所內藏的解碼,或會令人有所頓悟。在香港生活,缺錢無疑是萬萬不能,但我們須意識到無法運用金錢去解決的難題,才是須要高度關注的棘手公眾課題,而關鍵則取決於人類樂意去迎接超級挑戰嗎?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