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在人間】

期數
3912
刊登日期
2019.02.08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2 月 10 日 常年期第五主日

地處遼西和華北一帶的紅山文化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研究的一個聚焦點。有說它是史前東夷文化的濫觴地,也有說這是炎黃華夏文化的發祥處。兩說各有所本,若放下這地盤原是誰家巢穴的爭論,我們看到的,其實是西羌和東夷兩族文化長期交匯融和的結果。既然這兩個祖源桎梏難分,又何必強要選擇一元來定位?紅山文化遺址常有種由豬頭拖著條蟲尾巴的玉雕出土,世稱「豬首龍」,有說它是龍的原型。但龍直到宋代才定型。如今許多石器時代的出土物給定義為龍,其實常是時人把後世龍形往回溯源的想像,不免主觀和捕風捉影。也許在這些文物製作時,工匠連何謂「龍」也一頭霧水, 實在不必以昔人杯酒澆自家塊壘。但先民創作神物為何要弄成豬頭蟲尾?倒值得研究。我們知道,蛇是龍的祖先,也是眾蟲之首(讀過《水滸》的人都知道,在古人眼裡,連老虎也不過是「大蟲」),是穿行地府和人間的神物。人死歸於土,我們都從母體來,早期宗教常把山洞看作大地母親的子宮,人們最恐懼的鬼怪也一定來自地下世界,因此,最初統治這世道的不明所以之物都來自地府,也因此,世上最早的民俗總是先拜蛇。把豬頭加上蛇尾巴,不過要把豬神化。但為何要挑豬來神化呢?自古有道「豬為六畜之首」,有說「豕」很可能和「蟲」一樣,是遠古時所有動物的共名,君不見漢字中不少動物名字的部首都為「豕」?初民對豬既如斯看重,直把它看作是地上行走的活物的總代表, 把豬頭箝鑲在蟲(即蛇甚至龍)身上,豈非超級神物? 

古時豬寫作「豕」。「家」字是「宀」下有豕,即屋裡有豬。農人常以有屋有豬為富足,至今,窮鄉僻壤的農家還愛把豬養在床下而不嫌髒, 何解?豬不易給人偷去才有安全感也。而《說文》謂「家」字「豭省聲」,「豭」是公豬,「豕」亦常表示性伙伴中的男子。在走婚制中,女子稱夜來晨去的男子為「豭」。自古家家養的是閹豬母豬,想添豬崽得有勞豬郎趕著公豬「到處留情」,這公豬即為「寄豭」。「豭」既與「家」通,原意極可能是把「家」理解為共同擁有一公豬,即住在共同房屋,共同擁有財產的血族團體。如今各地尚存的客家圍村,大家族底下包含著許多小家庭,就是這種「家」的模式。有說殷人祭祖的場所亦稱為「家」,個中有豕,是因為祭品為豬。在商代, 豬是平民祭祖的常用祭牲。陳豕於室,合府而祀,便是「家」的本義。同理,墳冢的「冢」字也不例外,即用豬來陪葬是也。

豬主財,主生養,是舊時代世俗心願的寄託。在嚴男女之大防的泛道德世代,豬既可比附生命力,反過來亦表示不文。《史記》說秦始皇巡遊會稽立石宣示婚姻法,說「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誠。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司馬貞註:「豭,牡豬也。夫淫他室,若寄豭之豬也,豭音加」。給犯忌者冠以「豭」名,即行藏如畜生,裡外不是人。《西遊記》中,豬八戒出了「家」卻凡心不改,不是成了全書至醜麼?(豬年說豬2)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