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委會舉辦研討會 紀念人類生命通諭金禧

期數
3913
刊登日期
2019.02.15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2 月 17 日 常年期第六主日

(本報訊)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一月廿五日舉辦研討會,紀念《人類生命》通諭五十年,並回顧通諭所帶出的信仰與倫理生活,鼓勵信徒維護生命。

該研討會假調景嶺的明愛專上學院舉行,以「《人類生命》通諭的訓導與生育力醒覺方法的實踐——回顧與前瞻」為題。

教宗保祿六世一九六八年頒布《人類生命》通諭(Humanae Vitae),內容回應對近世調節生育的爭議,同時帶出教會的生命倫理觀。

婚委會助理執行秘書何文康博士當日對本報說,研討會藉此重溫《人類生命》通諭內容,而該通諭包含教理與聖事方面,也關乎父母和學校等協作,帶出共同維護生命的方向。他指願意學習自然家庭計劃的人不多,教會團體「應加以推廣,以抗衡死亡文化」。

其中下午的講座上,何文康博士探討夫婦處境,以及教會團體傳遞《人類生命》通諭教導所遇上的挑戰。他說,坊間有不少阻止懷孕的方式,包括避孕藥和避孕貼等,當中子宮環使到子宮難以懷孕,這涉及倫理與正義問題,信徒有責任維護生命。

何文康說,教會認為阻孕即阻止愛與生命的交流,因夫婦的召叫是參與天主的創造和傳遞生命,「夫婦透過性,帶出天主是愛與生命的本身,可是抗孕是對生命的抗拒,把愛與生命,以及性的歡愉分割」。

他認為婦夫應建立靈修,多作祈禱、勤領聖體與修和聖事,以穩固婚姻召叫;夫婦亦需要學習延後滿足以及等待,「等待是信仰很重要的部分,準備自己去等候上主」。

探討自然家庭計劃

此外,多位在港澳推動「自然家庭計劃」的同工分享現況、挑戰與發展路向。自然家庭計劃是依據女性的周期,以自然的方法幫助夫婦計劃生育。明愛家庭服務高級督導主任鍾凌慧指出,本地教會內九成新婚夫婦乃一方為教友的混合婚姻,不少人婚前才談生育,難以全面認識自然家庭計劃。她認為教會團體可由中學起為青年提供相關教育,與堂區並行合作。

克賴頓模式生殖照護系統指導員邱緻瑩鼓勵婦女學習自然家庭計劃,以認識自己的身體狀況;情侶或夫婦則可藉此更了解對方在靈性、智力、情緒等方面的需要,以加強彼此關係。

自然生殖科技認證醫師程德君醫生說,婦女可透過自然生殖科技醫治不育及婦科問題,一般療程需時約兩年,時間長令不少夫婦卻步,但事實上已令不少個案受惠,「夫婦由很想生育,後來行房也有壓力,但只要願意每天記錄身體狀況,及接受適切治療,便能逐步接受和改變;更有丈夫主動祈禱,相信一切也有天主的祝福,與太太更親近天主」。

澳門天主教美滿家庭協進會委員鄭桂好亦認為,教會團體需多作教會內以至社區推廣工作,以回應混合婚姻等挑戰。

本地夫婦生育面對困難

公教婚姻輔導會自然家庭計劃主任張曉欣說,不少求助夫婦為懷孕而學習自然家庭計劃,選擇用以阻孕的則佔少數;她指居住等問題也影響夫婦生育,「有青年認為窮人生子禍延下一代,而錯誤的金錢觀已扭曲他們對婚姻的看法」。

同日較早前的講座,分別由羅馬宗座宗徒之后大學生命倫理學教授譚傑志神父,就通諭內容講述對天主教信仰和倫理生活的重要;澳門教區教理培育委員會助理主任陳思頴則從通諭分享與愛、性及生命的教理培育。

研討會後,婚委會假學院小堂奉獻彌撒,主禮李亮神父於彌撒中說:「讓我們在各自崗位上盡力維護生命,推廣婚姻與家庭生活。」他又特別鼓勵夫婦應善用各種自然家庭計劃方式。(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