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世界社會公義日

期數
3913
刊登日期
2019.02.15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2 月 17 日 常年期第六主日

社會公義是社會之內、國家之內、社會之間、國家之間和平與繁榮共存的根本原則。二月二十日,聯合國慶祝「世界社會公義日」,為的是聚焦於全球社會不公義的境況並敦促各方加以改善和尋求解決方法。

通過世界社會公義日,聯合國旨在促使國際社會認識到滅貧、推動體面工作、性別平等、人人享有社會福祉和公義。

一個社會或社區若能移除人們因性別、年齡、種族、族群、語言、宗教、文化或殘疾而面對的一切障礙,那麼就能在社會公義方面向前邁進。

如果我們大部份人為求便利而漠視這個確保我們眾人得到公義的呼叫,那麼世界社會公義日就會隨著時日而煙沒。我們漸漸對飽受不公義的受害者的呼喊無動於衷,直到我們也習以為常。在聯合國構思社會公義日之前的數十年,聖保祿六世教宗已闡述教會有責任「保持眼睛睜開、心靈敏銳、雙手樂於從事她蒙召在世上履行的愛德工作,從而『促進有需要地區的進步和國際間的社會公義』」。

保祿六世所指的促進公義與和平的標準有三:保持眼睛睜開、有一顆敏銳的心、樂於幫助他人的一雙手。這個召叫是保持我們的眼睛睜開,方能以愛、明悟與同情心觀察世界;這雙眼睛不論種族、文化或社會階層,對人人都是一視同仁。香港社會會否為對在這個富足城市裡的數以萬計外勞──現代被奴役者──的可悲命運視而不見而負起責任嗎? 

今天的香港享受到非常高度的經濟發展,人均本地生產總值超越不少地區,可是,豐衣足食中的貧窮現象是當下的一個嚴重問題。眾所周知,高企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並不代表全部人口的財富和資源平均分配。在現今世界的大部份地方,自由市場的體制導致了財富集中在社會的最高階層,卻犧牲了窮人。

社會公義的第二個標準是要有一顆敏銳的心。它提醒人們不要以一己作為參照點,自私地封閉自己,與他人隔絕,反而要培養正面的心情,對待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移民和少數族裔,在職窮人和長者,都應該可以在教會裡找到希望和安慰的空間。

第三個標準是要有一雙願意幫助他人的手。在福音中,耶穌所提出的最嚴厲責難是針對虛偽的人──那些只說不做的人。「假設有弟兄或姐妹赤身露體,且缺少日用糧,即使你們中有人給他們說: 『你們平安去罷!穿得暖暖的,吃得飽飽的!』卻不給他們身體所必需的,有甚麼益處呢?信德也是這樣:若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雅各伯書二15-17)。

或許我們都讀過這段章節多次,然而,今天最關鍵的問題是: 「我的信德是死的嗎?」世界社會公義日呼籲我們要付諸行動!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