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天主教研究中心 舉辦研討會探討聖樂

期數
3914
刊登日期
2019.02.22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2 月 24 日 常年期第七主日

 

(本報訊)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一月廿四及廿五日舉辦研討會,題為「神聖與音樂」,講者強調音樂與禮儀祈禱的關係密切。

研討會由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協辦,第一天的演講主題分為「昔者」和「今者」兩部份;第二天則以「來者」為主題,當天亦舉行音樂演奏和泰澤祈禱活動。

中大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夏其龍神父一月廿五日於會上對本報說,這次活動旨在延續中心去年舉辦的禮儀空間與建築研討會,並把音樂與教會聯繫一起,讓有關音樂和教會的人士互相分享。 

學者陳永華教授:創作與音樂皆神聖

一月廿五日的環節上,陳永華教授演講主題「無樂不聖」時說,這題目指的是他創作和處理音樂的態度,「我以嚴謹和正面的態度面對音樂,所有音樂對我而言都是一樣的」。他說,聖樂在基督教會指歌頌、讚美或令人聯想起神的音樂,有曲詞的歌較容易分辨是否屬聖樂,但即使沒有標題的器樂曲都可以具備濃烈宗教感。

陳永華說,每個人對於音樂的反應都不一樣,歌曲是否神聖難有定義。他說,「貝多芬九首交響曲為我都是聖樂,因為它們給我的感覺都一樣」,但他指出為其他人不一定這樣想,因此,神聖樂曲可以沒有統一標準,部份禮儀也會使用非禮儀曲,這取決於創作態度、成果以至團體。 

米申神父:教會音樂需要平台

「全球華語聖歌創作大賽」創辦人米申神父在演講中指出,天主教會音樂的更新很慢,教徒擔心自己的創作不適用於禮儀,這令到信仰音樂和敬拜音樂的創作受限制;青年渴望一些能表達心聲的教會音樂,教會內卻缺少一個提供不同地區華語歌曲交流的平台。

米神父近年便推出上述創作大賽,希望促進華語聖歌創作,讓天主教的歌曲更具吸引力;同時為教徒提供展示及交流創作聖樂的平台,並讓這比賽作為福傳活動。

該創作大賽曾於二○一四及一七年舉辦,米神父指獲獎歌曲均有出版唱片,主辦單位並舉辦聖樂研習會和系列講座作為後續活動。他指「聖樂表達出信徒與天主的關係,如果創作人心繫天主,音樂就能讓人看到天主的真善美。」 

聖公會陳謳明主教:聖樂促進禮儀與祈禱

另一講者、聖公會西九龍教區陳謳明主教講題為「聖樂與禮儀生活」,他指聖樂在禮儀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生活中的頌讚與祈禱,代表眾人的生活方式,頌唱則反映眾人如何生活。他說教會的敬禮和祈禱都能表達心性,聖樂正幫助人抒發一些不能用言語表達的內心讚嘆和禱告,並讚頌上主的美。

陳志明神父:音樂推動共融

天主教陳志明神父在結語中指出,信仰應生活化並著重於與主「相遇」、「共融」和「共行」。

陳神父指基督徒應聆聽聖言,而祈禱則是人回應天主的方式,聖樂則能讓人與主相遇,其中「泰澤歌曲的內容都取材自聖經,當中不斷重複頌唱,具有默想幅度」。他說在泰澤洲際活動中,歌曲會吸納不同地方的文化,讓人配合自身文化,讓與會者以五官與主相遇,並藉音樂促進共融。

第二天研討會下午於崇基禮拜堂設音樂會,由陳志明神父主持泰澤祈禱,另有基督新教徒帶領獨唱和風琴獨奏。第一天會議由羅炳良教授談聖樂與「本色化」教會,聖公會教省音樂總監談聖公宗座堂音樂傳統等。

與會的基督徒林敏玲對本報說,音樂和聖言都能帶出合一幅度,音樂讓她反思到「不論在社會或家庭,都需要修補關係」。

另一參加者、天主教徒翁均鳳在堂區負責舉行與禮儀和音樂相關的工作坊,她指天主教會嚴謹對待禮儀,惟難以在聖樂加入更多現代元素,信徒在彌撒頌唱新歌曲前,都要先經神父和教區當局等批准。她指聚會和避靜雖然都會用上新音樂,但教徒最常接觸的還是彌撒歌曲;新舊音樂仍需要時間融合,而兩者都對生活信仰有莫大幫助。(吳)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