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主教會的轉型

期數
3914
刊登日期
2019.02.22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2 月 24 日 常年期第七主日

 

(天亞社特稿)促進中國天主教會急速轉型,及其對新城鎮環境的適應,不單是靠神職人員,而是廣大的參與者。

題為「城市天主教會在中國」的文章,由陳立邦(Michel Chambon)和耶穌會斯帕達羅神父(Antonio Spadaro)為《公教文明》所撰寫。

文章內容主要是探討中國天主教會一特殊模式的推廣,其積極性、組織和影響;而這模式的出現,是由一班從農村移居到城鎮的教友企業家開始。

文章指出,這班企業家當中一些人建立的模式超越了傳統的堂區生活,而這模式仍不能讓外人所認識,特別是對那些中國教會感興趣的讀者而言。

雖然,這些宗教組織的模式跟某些新教團體相似,但也具有其特殊的功能和動力。

文章揭示這些移民教友及其網絡,目的是要顯示出他們如何決定性地讓教會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文章首先扼要地回顧了中國近代的社會經濟變化,以展示出導致農村教友離開家鄉的宏觀社會環境。

當移民到了城市後,他們很快就經驗到當地教會跟他們在農村是不一樣的;城市天主教會的現實對移民教友來說,總是一個意想不到的挑戰,因為當地的風俗、方言、儀式和權力制衡等都很不一樣。

視乎各城鎮的背景,新移民必須尋找自已賴以維持教友身份的方式,並重新定義個人跟宗教傳統的關係。

城市形成教友工人網絡

接著,文章探討教友工人的網絡在大城市裡如何逐漸成形,靠的是他們實際的組織及其教友領袖的積極性。

移民領袖們因虔誠與效率而聞名,並能夠有效地把天主教的習慣整合於現代的城市生活中。

除了重新定義他們跟空間之間的關係,移民教友還修改了他們自己的時間框架。

多年來,他們最重要的聚會並不像大部份教友團體般,是在主日早上;而是在平日晚上,下班以後。

文章指,直到最近主日彌撒獲重新定義,因為教友的工作條件得到很大的改善。

自二○一○年初以來,移民教友已經把他們的網絡結構化,以便能夠更長久地邀請流動神父。

在經濟條件優裕的贊助者領導下,移民教友籌集並獲得永久資金,可以有一位常駐神父。

只要沒重大的政治或牧民方面的緊張情況出現,這位神父由教友們支持,並會住在城裡。神父每週往來於這些教友們成立的小堂間,聽告解和主持彌撒。

文章寫道,這些新城市教友網絡已取得一定的力量,並對教會起了重大而低調的貢獻。

在沒有非官方教會的地方,移民通常願意接觸官方教會,定期從他們的聖事中獲得裨益。

然而,移民遇到的社會文化差距、交通距離及長工時,使他們再次在市郊建立起自己的網絡。

文章比較全國各地發展

最後,文章就全國各地這些網絡進行了比較和對比,以突出它們的異同,以及中國城市天主教會近期演變的優勢和挑戰。

要將天主教傳統傳給下一代,移民天主教徒的主要優勢,在於他們之間互相支持的力量。

不過,這些網絡亦按種族、地區和社團主義來發展,並局限他們吸引非基督徒的能力。大部份時候,他們的新皈依者都是跟移民教友結婚的人。

儘管如此,移民教友及其建立關係的技巧,正在透過較貧窮和較富有的教友之間;較成功的贊助者和年輕而缺乏經驗的移民之間;以及城市教友和農村團體之間,集中團結力量以作重要的貢獻。

他們的天主教信仰在其家庭以外,成為信任和支持的重要來源。事實上,移民教友走過的社經轉變,為他們提供技術和資源,讓他們能夠成為廿一世紀中國教會活躍的領袖。

文章承認在新的城市天主教網絡中,服務的神父會發現自己處於合同位置;主教們在他們的任命過程中幾乎沒有任何角色。

移民教友雖能促成新型式的牧職,並提供大量資金,但他們也對天主教神職人員的有效領導和責任,提出挑戰。

在許多方面,神父暗地裡只限於聖事的施行,並要持續地履行自己牧民職能。

儘管如此,移民教友所衍生的創造力、靈活性和跨區網絡,為中國教會的傳統堂區和教區提供寶貴的補充。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