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我們該作甚麼?

期數
3915
刊登日期
2019.03.01
作者
陳麗娜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3 月 03 日 常年期第八主日

青年不單是社會的未來,更是社會的現在, 他們對身處的社會有感情, 視香港是他們的家,願意投身參與社會事務,為更具人性化、公平和自由的香港而努力。近來, 不少年輕人在各個社會議題中挺身而出,從反高鐵保衞菜園村,到前幾年的雨傘運動。可是七十九日的佔領行動,並沒有換來北京或港府的讓步,政改方案隨後被否決,香港民主之路舉步維艱。四年過去,這場運動的餘波陸續浮現——多名示威領袖官司纏身,以致身陷囹圄;致力服務市民的青年人投身議會,因為宣誓事件失去議席,或是被阻參選;崛起的「港獨派」遭到官方連串打壓,種種事件揭示中港矛盾並未有緩解的跡象,這也令到青年人對前景失望。

今年教區的牧民重點「實•信•青年」年,鼓勵青年學習教會的社會訓導,掌握當中的四個原則:「人性尊嚴」、「團結關懷」、「大眾公益」和「輔助原則」,這些原則是來自福音的核心價值,來自耶穌自己。我們不單要明暸社會訓導,更要去實踐,使每個人成為「活生生的社會訓導」, 而青年則以勇敢、愛和熱誠來成為推動改變的酵母。

我們深信青年都願意投身和服務教會及社會,但問題是我們有沒有以開放、接納的心去聆聽他們的心聲,與他們同行走近耶穌基督,而政府一方面強調重視市民意見,尊重法治,另一方面卻沒有抱持開放態度聆聽反對者的聲音, 這樣只會破壞年輕一代對政府的信任。突破機構於二○一七年十月至十二月期間進行了一項名為「青少年對政府管治的看法」研究。結果發現,七成青少年認為港府有威權管治傾向;逾七成受訪者表示香港的公民權利收窄、法治精神受損。研究亦發現,縱使青少年普遍對政府不信任、對未來亦不樂觀,只得四點七分(十分為滿分)。雖然如此,仍有九成七青少年仍願意在未來參與社會行動,七成願意參與「深耕細作」(如:社區學堂)。值得欣慰的是,當青少年眼看政府以「強調經濟效益」、「去政治化」等說法模糊問題焦點,他們仍願意以「深耕細作」讓市民覺醒,看見社會問題癥結、共同尋找社會出路。

教宗方濟各一向鍾愛青年人,他鼓勵青年人要尋找夢想。他於去年寫給青年人的信函中指出:青年改變世界的呼聲,是發自他們年輕的心。這顆心無法忍受不公義,無法順從丟棄文化,也無法向蔓延全球的冷漠態度妥協。教宗希望青年聆聽那發自他們內心深處的呼聲!鼓勵他們不要認為自己太年輕和缺乏經驗,但天主會與青年同在,保護他們。教宗向青年說:「因著你們對改變的渴望和你們的慷慨付出,我們也得以建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願我們與青年一起成為「活生生的社會訓導」,致力將福音價值生活化。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