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談談「遊戲治療」
近來愈來愈多人認識「遊戲治療」,究竟甚麼是「遊戲治療」呢?為何陪孩子一起玩遊戲就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呢?真的那麼神奇嗎?其實「兒童為本遊戲治療」,就是製造一個安全可靠、無拘無束的環境,讓孩子在遊戲室內透過玩具表達內心感受、宣洩負面情緒。
「兒童為本」顧名思義是以兒童為主導,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話事。可能有些家長會擔心任由孩子在遊戲室內用他們的方式玩,孩子便很容易搗亂了。坦白說,孩子是否會無緣無故搗亂或發脾氣呢?其實孩子和我們成人一樣,會遇到不同的事情而不開心。成人有時都不知道怎樣抒解,更何況我們的孩子呢!孩子出現的行為問題,背後總有他們的原因,我們有否嘗試用心了解呢?
還記得有一次在遊戲室中,有一個男孩把遊戲室內的所有玩具拋到房中不同角落,看見凌亂的環境,當時的我內心有點不自在,但再以耐心觀察孩子,就不難看到他在生活中積壓了一大堆的不快和憤怒;當以溫柔的聲音多次回應他的憤怒心情及告訴他玩具是用來玩而不是拋的時候,他開始平靜下來!孩子就是需要一個無條件接納的空間,讓他們感受到被明白和被愛,他們就能夠自我控制起來。我們能否相信孩子們的內在能力呢?
要做到「兒童為本」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無比的耐性。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Dr. Carl Rogers)提及孩子成長的條件,是需要一個有著真誠、無條件接納及得到明白共鳴的環境。但事實上人的耐性量度亦有限制,孩子的行為有時是會超越別人的底線。在一次遊戲治療中,有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女孩用剪刀剪破了我的褲子,當我向她表達我不開心的感受及告訴她剪刀是用來剪紙而不是用來剪褲時,她就用手撫摸我褲子上的破口。這一幕的情境令我深深感受到孩子內心的善良。不用說教,孩子是明白事理,願意為自己做的事承擔責任。褲子的破口已不重要,相反地看到孩子的內心深處才是最寶貴!
在「遊戲治療」中,有看到孩子扮老師,在白板上出題目改答案以紓緩他們對學業的焦慮;有孩子帶布偶不停歷險來表達對父母衝突的害怕;也有孩子透過照顧洋娃娃來表達期待被愛的需求。他們就是需要一個被關懷、被明白、被接納的安全空間自我療愈。走出遊戲室,孩子仍然需要父母建立同樣的環境經歷生活。就讓各父母共同努力,陪伴著子女成長!
明愛家庭服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