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致中國天主教信友文告讀後感

期數
3916
刊登日期
2019.03.08
作者
潘惠敏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3 月 10 日 四旬期第一主日

教廷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於二○一八年九月廿二日簽署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協議幾天後,教宗向中國天主教信友及普世教會傳達了一個信息。

他注意到近日關於中國天主教會的未來,流傳著許多彼此矛盾的報導。有些人因此產生「疑問和困惑」;另一些人則感到「如同被聖座拋棄」;他們亦質疑「因為忠於伯多祿繼承人而承受苦難的價值」。相反,某些人卻期待更有利的環境,「以便在中國土地上做出富有成效的信仰見證」。(#1) 

教宗方濟各希望在文告中向中國天主教徒重申他的牧養關懷。他代表整個教會對中國天主教徒的忠貞表示感恩,並分享他對「教會召喚」的辨別。正如天主對聖祖亞巴郎作出靈性的召喚, 教會也被召叫在歷史路上踏上朝聖之旅。(#2) 

最近在一個論壇上, 一些香港教友對宗座與中國簽署協議深表失望。他們指教宗言行不符(即他對世界公義問題之關注與對中國苦難教會的行動有落差)。也有青年在論壇上發言。他們認為二○ 一四年的雨傘運動,以及隨後對學生和社運人士的審訊、重判,以至民選議員被取消資格等,都意味著這幾十年來政治改革的失敗。他們對此感到「心死」。 

有些青年遂決定盡可能多賺些錢,好給自己有更多的選擇,如移民;又或者退而求其次,盡情享樂。他們對中梵協議表現冷漠,認為是另一個被出賣的例子而已。我聽著這些無望的聲音感到難過。

自一八四一年香港成為殖民地,傳信部亦趁機成立駐華總務處以來,香港一直扮演著中國教會與普世教會之間的橋樑角色,支持在中國的各種福傳活動。(見夏其龍著,《香港天主教會歷史,1841-1894》;香港三聯出版社,2014年。) 

過去許多香港居民都是逃離中國共產黨統治的政治難民及其後代。近年來形勢有所改變,越來越多的資金和來自大陸的人聚集在這裡,令有些香港人感到被擠到了邊緣。

香港也經歷了自身的「疑問和困惑」,特別是自九七回歸以來⋯⋯隨著經濟向權貴傾斜而產生被拋棄或背叛的感覺。不平等和兩極分化的現象正在加劇;同時間「真普選」卻離香港人越來越遠。「一國兩制」及「基本法」應當保障的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陸續被侵蝕。與此同時,一些人對與大陸基建,金融和發展計劃的融合抱有積極的期望。 在這些情況下,傳媒以及許多香港天主教徒都非常關注中梵對話。

二○一八年十二月消息傳出,教廷要求閩東郭希錦主教和汕頭莊建堅主教分別讓位予不久前還是非法的詹思祿和黃炳章兩位主教,一位朋友問:「教廷是否要羞辱非官方團體?」

可能我們習慣了視權力用作貶抑人的工具。但是基督卻為我們展現了不同的模式:「他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把持不捨的,卻使自己空虛, 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他貶抑自己,聽命至死, 且死在十字架上。」(斐二6—8)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非官方團體的要求感覺就像被釘十字架。的確,當聖言成了血肉,祂亦肩負了我們承受的痛苦與不公義。但我們的救恩史並非以基督被釘十字架為終點。

教宗引用本篤十六世二○○七年的信函,稱中國的天主教會為「在那跋涉於歷史中的億萬人民中生活和工作的小小羊群。」這小小羊群,即教會,是上主臨在的徵兆和聖事,特別是為那些在黑暗中行走的人。

文告提到「對教會而言,不管在中國內外,不僅僅是關係到合乎人性的價值, 卻也關係到回應靈性的召叫: 走出自我, 以擁抱 『我們這時代的人們, 尤其貧困者和遭受折磨者, 所有的喜樂與期望、愁苦與焦慮』(梵二文獻《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第1 節)。」

在今天的中國,「貧困者和遭受折磨者」可能是那些物質富裕,卻喪失了對善懷有希望的人。

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 教宗這篇文告不只是給中國信友,也寫給普世教會! 「對教會而言,不管在中國內外」(#2),我們要反思, 抉擇如何回應靈性的召叫。

教宗這樣說,「親愛的普世教會的兄弟姊妹們,我們所有人都被召從我們這個時代的跡象中,認識到今日在中國教會生活內所發生的事。我們具有一項重要的任務:以虔誠的祈禱和兄弟般的情誼伴隨著中國的我們的兄弟姊妹們。事實上,他們應感到在目前向他們展開的旅程中,他們並不孤獨。」(#9)

除了熱切的祈禱,我們更要醒悟⋯⋯辨別時代的徵兆,並謹記共融。

每一次感恩祭中, 我們喝基督的血,那甘願為我們和衆人傾流而赦免罪惡的血。「聖言成了血肉」(若一14),使「凡有血肉的, 都要看見天主的救援。」(路三6)。我們都曾經失喪,但被找回⋯⋯這就是褔音!

時代的徵兆可能令人感到沮喪、可怕。但我們卻不是孤立無助。教宗這樣祈禱:「在任何情況下,讓聖神幫助我們從復活基督的角度默觀歷史。如此,教會不但不會疲憊無力, 反而勇往直前去擁抱主帶來的驚喜」。(#7) 

「從復活基督的角度默觀歷史」是甚麼意思? 

那些掌控權力和資源的「強人」試圖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以創造歷史。 但是,當歷史之主宰⋯⋯透過耶穌的降生, 死亡和復活⋯⋯親自進入歷史,我們知道權勢,甚至死亡都不再是最後的決策者。

復活的基督,沿著歷史的道路與我們同行,並給我們力量。我們是分享基督死亡和復活的人民。縱使我們不太聰明,並非富有或享負盛名,你和我卻都是變革的推動者。 

從復活基督的角度默觀歷史,意味著我們必須空虛自己,甚至放下我們認為「應得的那份」。那樣我們才可以喜樂地,富創意地接受上主的驚喜。

教宗在文告中說:「教會需要的並非官僚及公務人員,而是熱心的傳教士,熱衷於傳遞真實的生命。」(#7)

當耶穌召喚第一批門徒時,他對西滿說:「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罷 ! ……不要害怕!從今以後, 你要做捕人的漁夫!」(路五4—10) 

水的確很深。在中國, 協議簽署後,非官方教會團體的迫害仍在繼續;一些官方的教會團體和神職人員也不能倖免;向青少年傳承信仰尤其是挑戰。而「宗教中國化」,按政策推展,其實是將所有宗教置於黨的牽引下。

西滿回答說:「老師, 我們已整夜勞苦, 毫無所獲; 但我要遵照你的話撒網。」(路五5) 

放棄、分道揚鑣、各家自掃門前雪,這些都是誘人的選擇。但請想一想,當不久前我們還是罪人時,救恩是如何播種在我們中間的? 

今天年青人繫獄。老師、學者、牧者們以身作見證。在今天的曠野裡,我們聽到一個聲音;是社區組織者,專業人士,藝術家,平信徒,工人,失業者的聲音⋯ ⋯ 他們都在尋求以愛與和平及真誠「喚起社會良知」。

你和我怎樣被召為「熱情的傳教士」?也許不一定要去遙遠的地方。就在我們每天作為朝聖者的相遇中, 在我們生活的地方、工作及玩耍的地方,我們都可以為真實的生命, 為福音作見證。願我們今天一起:划到深處,做捕人的漁夫,修補珍貴的網! 

•作者為聖神研究中心研究員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