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對抗全球暖化 由個人做起

期數
3917
刊登日期
2019.03.15
作者
李穎妍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3 月 17 日 四旬期第二主日

香港今年農曆新年的天氣十分和暖,由大年初二起,溫度連續三天破了天文台自一八八四年以來的農曆新年最高溫紀錄。

香港與全球一樣,在過去百多年有變暖的趨勢。當中包括熱夜數目的增加,和寒冷日數的減少。除了氣溫上升外,香港比以前經歷更多滂沱大雨的日子,維多利亞港的海平面也逐步上升。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去年發布《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指出若全球不落實快速且深遠的減碳行動,十二年後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氣候災難。氣候變化問題已經逼在眉睫。

要減慢全球暖化問題並不能只靠各國政府制定減排政策,每一個人對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可以從「衣食住行」入手,減少碳排放。

衣:紡織業是全世界最大的污染源之一,成衣從生產到消費每年產生超過八億五千萬公噸二氧化碳,佔全球總排放量百份三。有調查發現, 港人人均擁有九十四件衣服,但其中百分之十六的衣服從未或甚少穿著,惟每年仍花近萬元買衫。當我們下次考慮買新衣時,不妨問問自己: 「我真的需要嗎?」

食:食品行業,特別是肉類及乳製品部門, 是僅次於化石燃料行業對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行業。你不必轉為一個素食者,但可以選擇多菜少肉的飲食方式,這對你的身體和環境都有益處。同時應選擇時令食物和支持本地出產,以縮短運輸距離,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住:在香港,冷氣機是耗電量最高的家庭電器。把空調溫度維持在攝氏廿四至廿六度,將有效減少熱能和碳排放。此外,應使用能源效益良好的電器,及在不使用時關掉電器。

行:出外不駕車是個人所能採取的最有效減緩全球暖化的行為,我們應儘量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如果目的地距離不遠,可選擇步行或騎單車前往。

你或許會懷疑,氣候變化問題可會因個人生活習慣改變而得到解決。社會科學家認為,個人行為能影響他人,因為我們經常衡量別人的行為,並在意識與行為上作出相應調整。當人們發現他們的鄰居已經在為保護環境作出諸如節能等行動時,他們會認為自己也應該重視可持續發展,有責任採取行動。

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提醒我們, 「不要以為這些努力無法改變世界。雖然我們未必能察覺到,但是這些努力對社會是有益的,因為內中喚起美善,雖無法目睹,卻會必然地到處散播。況且,這些行為可恢復人的自尊;有助人於生活中的自我成全;令人感到人生在世,真不虛此行。」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