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作甚麼?》 意願良好 眼高手低

期數
3918
刊登日期
2019.03.22
作者
一教友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3 月 24 日 四旬期第三主日

《我們該作甚麼? 》刊於今年三月三日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義筆容辭」專欄,由執行秘書陳麗娜執筆,文首點出當今青年參與社會改革時所面對的衝擊,呼籲大家聆聽青年的心聲」,指出政府施政卻剛剛相反,又引述突破機構二○一七年「青年對政府管治的看法」研究結果,本是該文的賣點。 

可是, 作者在呼籲聆聽青年的同時,沒深入處理文中所提及的教區牧民重點「實青年」年中推動青年學習教會的社會訓導,與聆聽青年的關係,即叫青年去學習,卻又說要聆聽青年!根本忽略去探究教會的青年是個怎樣的群體?青年是一個多元的組群, 如基層與富二代,甚至中產青年之間,也存差異,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對青年的聆聽?或對學習社會訓導的意義?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成立廿多年, 一直強調聆聽青年,並與青年同行,試問有誰不知要聆聽青年?! 要進一步探究的是甚麼障礙了聆聽? 該如何化解? 這些關鍵的問題全無觸及,令聆聽流於口號式的呼喊。如作者不熟悉青年牧民的情況而欠具體建議,也可理解,但至少仍需有分析及洞見,指出推行上的問題引發更深的反省。

既然上述研究引證青年也感到威權管治的問題,那麼,這跟學習社會訓導中的四大原則── 即人性尊嚴、團結關懷、大眾公益、輔助原則,有何關係?是否足夠?教會如何支援青年人面對威權管治這個更為嚴峻的問題, 居然留白了,連社會訓導或福音如何回應威權管治也懶得去仔細探討。 

即使作者引述有九成七受訪青年願意參與深耕細作(如社區學堂),以回應威權管治,但卻沒闡釋何謂深耕細作,又包括哪些模式?更遑論探討如何開展等等實務問題。作者至少可以該委員會類近的經驗,或介紹個案作參考,以引發具體的探索吧! 

相信所有關心青年,都渴望見到在地落實的深入分析或探究,以回應當前嚴峻的社會情況,否則,便流於一種門外漢蜻蜓點水的茶餘飯後拉雜談而已! 或者,空談理想不懂落實已不再只是青年的特徵,而是生活過於安穩的成人!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