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兄弟鬩墻和共同對敵

期數
3918
刊登日期
2019.03.22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3 月 24 日 四旬期第三主日

炎、黃雖出於同一族系,卻常同室操戈,為的是爭奪中原的統治權亦即整個原始西羌族群的話語權。估計參與爭鬥的部族決不止炎與黃,只是其他的未成氣候,故不見經傳而已。成熟於渭河平原的羌人要向東拓展,若走到黃河那個「几」字形河道右側拐角處,可有兩個選擇。一是向北跨過黃河進入汾河平原,沿太行山和呂梁山兩條南北走向的山脈的夾鍵北上,尋找東進新路。另一條路是沿秦嶺與黃河之間形成的那條狹窄的崤函通道,佔領河洛地區,直接進入華北平原。「崤函通道」自古就是東出渭河平原的要津,北以黃河為界,南以秦嶺為屏,西面起於黃河「几」形河道右下側轉角,東則伸延至黃土高原邊緣。一過這關樞地帶便是河洛平原, 即洛水下游與黃河交匯之地。洛陽位於這地區的中心,東界則在現在的鄭州市。鄭州是個平原城市,但往西及南仍可看到山,丘陵之間點綴著登封和新鄭等老城。登封即嵩山,有說曾是夏禹活動的腹地,也有說黃帝曾建都於此,是主宰中原的必爭之地。

炎黃二族誰先入主這個軍事及政經要津?不知道。我們只知這兩大族群為爭奪此地打了一仗,最後得其所哉的是黃帝族。炎帝族吃了敗仗,不得不跨越黃河去開發汾河平原及北上另闢江山。史稱這場炎黃二帝爭奪部落話語權的戰爭為「阪泉之戰」。阪泉在哪?一說是位於太行山東側,華北平原之上的涿鹿;一是位於黃河以北,汾河平原以南的解城;三是位於洛水與黃河之交的洛納。炎黃之戰是羌人內部的領導權爭奪戰,不會跑到還不屬於自家勢力範圍的華北平原去解決,故不可能在涿鹿。解城是進入汾河平原的橋頭堡,是炎黃大戰後炎帝族的退而求其次的出路要津,黃帝族除非想堵截敗北的同族兄弟殲而滅之,否則不會在此開戰;而贏得洛納可奪取河洛地區控制權,炎黃在此一決雌雄的可能性較大。結果黃帝族佔據了該地區,既能積蓄力量繼續向華北平原滲透,也可依託黃土高原的故地進退自如。

炎帝族吃了敗仗,只好越過黃河,進入汾河流域。沿汾河向北走,有運城盆地、臨汾盆地、太原盆地。走到太原時,眼前不再是平原,東北可見由滹沱河衝擊而成的忻定盆地,倒也適合耕種,但地盆不免窄小。再向北可進入大同盆地, 若立足於此,便得面對遊牧民族出沒的蒙古高原。黃河「几」字型的西側和北側河道還有冲積而成的兩塊條狀的平原。西側為銀川平原,北側為河套平原。炎帝族要染指此地,必須面對蒙古高原甚至青藏高原邊緣地區的戎狄族群的衝擊, 並不合算。這兩塊水草豐美之地及後漢人確曾經擁有,但也時常淪為外族入侵中原的跳板。走到這一步,炎帝族北上的路也到盡頭,想獲得新土地就要沿著桑乾河向東走下高原,進入華北平原。但世上哪有由你白佔的土地?以蚩尤為主角的東夷人早就在守候,炎帝族要立足便得決一死戰。而黃帝族在黃河下游的東向拓展也碰上同一敵手東夷人,大敵當前,昔間鬩牆的兄弟族群又得聯成一氣。華夷火併由是開始。(神話與真實2)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