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 舉辦二十世紀歷史研究計劃

期數
3919
刊登日期
2019.03.29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3 月 31 日 四旬期第四主日

(本報訊)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三月廿三日於校園舉行二十世紀香港天主教會歷史研究系列首場公開講座,主題為「香港天主教的傳教歷史」,講者指宗座外方傳教會神父建設初期香港教會,並一直關心民生所需與困苦,在堂區陪伴信徒成長。

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與教區檔案處和公教報,三月至八月合辦連串講座。這項歷史研究計劃將於本年十二月五及六日舉行研討會,結集多方對二十世紀香港教會的研究成果。

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夏其龍神父三月二十三日於講座上致辭時說,這項橫跨一年的計劃由三個教會機構合作, 透過講座與出版刊物幫助眾人認識教會歷史。他邀請學者和信徒為這研究計劃提交論文,以於研討會上發表。

講座探討米蘭會在港歷史

首場講座由近期回港教學的教會歷史學家柯毅霖神父(Gianni Criveller)主講。柯神父著有《從米蘭到香港——150年傳教使命》一書,講述宗座外方傳教會在港的工作。

講座上,柯毅霖神父分享他所屬的宗座外方傳教會在香港的福傳方式,提出首個方式是建立基督徒團體和堂區,而服務堂區則是該會神父的本務。

傳教士福傳三方式

柯神父指香港是中國的門戶,上世紀五十年代,不少傳教士被逐出中國大陸後轉到香港,他們深入社區服務貧苦大眾, 其中兩位已故神父,明鑑理神父(Lido Mencarini)便到貧民區服務;而梁作祿神父(Angelo Lazzarotto)早年亦扶助信徒團體成長,包括服務聖母軍、工青會和普世博愛運動等。

柯神父指第二個方式是通過教育及培育,早於開教初期,宗座監牧高主教(Timoleone Raimondi)重視公教教育並推動學校發展;宗座代牧師多敏主教(Dominicus Pozzoni)是香港大學早期的校董會成員;顏思回神父推動出版工作,成立公教真理學會及公教報。

至於第三個方式是從事社會及愛德服務,柯神父指明愛前總裁力理得神父(Francesco Lerda)使愛德工作趨成熟;達碑立神父(Enea Tapella)開展智障人士牧民工作,可惜他英年早逝,同會方叔華神父(Giosue Bonzi)延續這服務。

此外,柯神父亦列舉該會在港的三個特別時刻,第一是監牧恩理覺主教(Enrico Valtorta)於二次大戰時期周旋於軸心國與同盟國之間,保護不同國籍的傳教士;第二是教區主教白英奇見證傳教士從內地轉到香港;第三是白英奇主教交棒給首位國籍主教徐誠斌,標誌著宗座外方傳教會神父把教區交給國籍聖職人員管理。柯神父亦談及其他修會在香港的傳教貢獻。

夏其龍神父:提升歷史感

夏其龍神父於活動尾聲分享說,期望藉著這項工作提升信徒的歷史感,醒覺到前人所承傳的模範與智慧,從而反省當前的工作。當日他對本報說:「這份覺醒不只是增加知識,也是繼承從前、裝備視野與使命。」

他期望本地教會透過歷史去覺察到本身的傳承,藉此去彌補不足和追上時代需要。他又指社會愈來愈重視集體記憶,教會團體可加強相關培育。

中心研究助理張小蘭會上指出,中心將推出幾位傳教士的口述歷史研究內容,帶出他們適應本地文化的經驗,內容呼應十月「特殊傳教月」及本篤十五世《夫至大》宗座牧函一百周年的信息。

談到堂區保存歷史的重要, 參加講座的聖安德肋堂信徒陳婉貞對本報說,堂區歷史也是社區基層人士的歷史,以調景嶺為例,當中見證聖母聖心會對貧民的牧養,然而,堂區少有機會恆常整理這些傳教經驗,教會歷史研究工作則有助保存這些社區紀錄。(鄧) 

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網站 http://catholic3.crs.cuhk.edu.hk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