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委會明日大嶼論壇 關注社會發展所引發影響
(本報訊)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及聖安德肋堂關社組合辦「明日大嶼論壇」,有講者質疑建造人工島不是解決住屋需求的最佳方式,並指社會發展也應顧及環境保育。
論壇於三月三十一日假聖安德肋堂舉行,分別從生態、資源運用,以及土地公義方面作探討。
政府早前表示將開展交椅洲人工島計劃,包括填海面積約一千公頃,成為「明日大嶼」願景(共一千七百公頃)的先導計劃。政府亦於三月中公布明日大嶼工程造價為六千二百四十億港元(以去年九月價格作估算),項目包括發展交椅洲人工島、欣澳填海、龍鼓灘填海及屯門沿海發展,以及優先運輸網絡。
講者之一、屬地產界別的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明白填海破壞環境,但面對住屋需求迫切,他贊成填海以擴大建屋規模。施永青說,政府過去在土地安排上難以照顧港人的居住需要,香港已開發的土地只佔總面積兩成五,其中住屋佔百分之七,「只有足夠土地、地價合理,便可解決港人的居住問題」。
他引述資料稱,現有逾二十萬人居於劏房,平均居住面積只有五十至六十平方呎;公屋輪候時間長達五年以上;申請居屋者眾;另外,外來投資需要扭曲了本地居住及民生需要,致使樓價高,令港人難以負擔。
他認為填海建屋,能統一處理,以至綜合運用土地資源。他建議土地供應當設「分割市場」:分別作自住和投資用途,以改善港人住屋環境。
另一講者、立法會議員朱凱迪批評「明日大嶼」造價成本以去年九月物價作估算,但填海工程卻於二○二五年才展開,預計需時約二十年,「政府未計算通脹,屆時成本或高達一萬億元,而不是六千二百四十億」。朱凱迪指填海破壞海洋生態,也禍及海砂供應地,基建亦要抵禦天災,需要適應全球暖化的影響。
他認為,當質疑東大嶼人工島填海計劃是否最佳選項,又引述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去年十二月底的報告稱,市民支持發展棕地來提供土地,此舉可避免破壞環境,但政府卻力推東大嶼人工島項目,「政府未有清楚說明,為何東大嶼是最佳選擇」。
夏志誠輔理主教則從信仰角度,探討政府的角色、對人的尊重,以及環保的原則。他說,政府提出以上工程計劃時,未有充份諮詢市民,有違社會訓導。他認為計劃只按規劃發展,缺乏市民的參與,擔心工程會帶來連串問題和反對意見。
他說,社會訓導提醒人們要團結互助,以公益為先,他認為計劃需要公民社會的參與,聽取民意,在社會發展時也要顧及對後代的影響,包括生態因素。
正委會執行秘書陳麗娜會前對本報說,期望論壇有助教徒思考環境與土地公義的課題。她指正委會早前與基督教團體出版小冊子,從信仰角度探討規劃帶來環境、土地、氣候變化等影響。
與會的聖博德堂信徒、中四學生練素絃說,希望從信仰角度了解這課題,認為填海會破壞海洋生物的棲息地,人類有責任保護生態。(高)
• 正委會論壇片段:https://bit.ly/2HWxi1F
• 從基督信仰看「明日大嶼」小冊子 https://bit.ly/2WAMw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