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利諾會狄孟義神父 致力服務柬埔寨聾人
(天亞社編譯)在柬埔寨的首都金邊,孩子正在郊區的院子裡玩耍。他們帶著燦爛的笑容迎接狄孟義神父(Charles Dittmeier),而有位年輕的女孩用手語問他何時回來。
狄神父來自美國肯塔基州路易維爾總教區,同時也是附屬瑪利諾會的傳教士。在以往的十九年裡,他一直擔任柬埔寨瑪利諾聾人發展計劃的主任。
這是在柬埔寨少數協助聾人的組織之一,也是國內唯一為聾人提供工作技能的機構,以協助他們支援自己及其家庭。
七十四歲的狄神父說: 「當我一九九七年首次來到這裡時,沒有任何為聾人提供的服務。老撾和越南都有手語及聾人學校,而當時的柬埔寨甚麼都沒有。」
那時候,狄神父沒想過會把一生大部份時間投放在柬埔寨。
狄神父在路易維爾城成長,成年後在美國的聾人社群裡工作。從事了十三年教書及輔導的工作後,他受到一位同事的啟發。這位同事是在印度班加羅爾的一所學校裡工作,而狄神父決定往當地做義工。
狄神父解釋:「當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常常渴望自己會在國外生活和工作。而且我會學習他們的言語, 致使他們也不知道我是外國人。當時,前往亞洲就像要到月球的另一面一樣。」
曾在香港服務聾人
在印度兩年以後,狄神父回到肯塔基州,但他愛上了亞洲,並參與了「瑪利諾教友傳教士」。那是一個國際的天主教組織,旨在派遣傳教士出國。
此後,他在香港的瑪利諾會度過了十三年,那裡有一個為聾人而設的團體,而他也在一所天主教學校裡為聾人服務。
柬埔寨是另外一個故事。當狄神父來到這貧困的國家時,政府對殘障人的支援一般都非常有限,以及對柬埔寨的聾人援助幾乎不存在。
狄神父憶述,小團體的發展始於創建自己的手語, 並由芬蘭的資金和專業知識所支援。
柬國五萬人完全失聰
由於缺乏官方的統計數據,故有參與柬埔寨瑪利諾聾人發展計劃的人士估計, 在全國目前約一千六百萬總人口當中,約有五萬一千人完全失聰,以及有五十萬人有聽力障礙。
至今瑪利諾聾人發展計劃與教育殘障兒童的「新家庭(Krousar Thmey)」機構,只能夠幫助到二千五百人。狄神父說,這顯示有更多工作需要做。
他補充說, 成千上萬的柬埔寨人仍然被他們的苦難,更多是家人和其他人所孤立。他們經常被錯誤地認為在精神上不健全。
狄神父解釋:「我們有自己的團隊在村落中游走。當他們問村長在村裡有沒有聾人時,他的回答是:『沒有。但我們有個瘋女孩,她製造很多奇怪的聲音,也不聽自己父母的話』。他們不知道甚麼是失聰,而且也不知道要為聾人提供教育。」
當新的學生來參與瑪利諾聾人發展計劃時,他們的生活得到提升。狄神父說: 「這要他們花兩、三星期, 才能發現班房裡的其他人都是聾的。這之前,他們都假設其他人是在聽。他們學會溝通、發展友誼。他們終於能重新生活,這對我們來說是最有價值的。」
狄孟義神父工作所帶來的影響,可在受過教育的柬埔寨人數量上看出來。雖然這數目仍是很小,但卻在穩步增長中。
•來源:《十字架報國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