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灰燼拌飯

期數
3920
刊登日期
2019.04.05
作者
伍維烈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4 月 07 日 四旬期第五主日

四旬期開始前一週,與兄弟們討論四旬期克己方法時, 一定有人冒出標準笑話,就是嚷著甚麼戒掉煙酒,而這個兄弟根本是滴酒不沾、連聽到「二手煙」三個字也反感的。因為戒掉一樣自己沒有的壞習慣是不可能,說出來都是沒有意義,所以是笑話。如果氣氛容許,這些看似無聊的對話,就會有人接著說,「不如戒掉早起早睡、戒掉念日課及戒掉做運動」,惹來哄堂大笑,索性無聊到底。然後, 在這些只有修道人才覺得趣味的對話中,總是有人把目光落在我身上,向我半認真地提出:四旬期的精神是克己,既然你平常茹素,不如在四旬期放下這份執著,在這四十天就讓自己小魚小肉一翻(大魚大肉倒真的有點那個)。

然後,四旬期終於到來。在聖灰星期三那天,各類的WhatsApp群組都轉發又轉發,一個聲稱是教宗方濟各的十一項守齋清單,比如:「守『說傷害別人的話』之齋戒,只說善良的話」。聽下去,好像蠻有道理,似乎強調在做人的態度及人際關係上的改善,比身體上的齋戒更有意思。不過,我嘗試努力查到底這個齋戒清單的原文是甚麼;當翻查過去自二○一四年他開始寫的四旬期文告,找到只有二○一八及二○一九的兩篇顯明地提及「守齋」。

在二○一八年的文告中,教宗說:「一方面,守齋讓我們體驗自己必須忍受怎樣的孤寂和饑餓。另一方面也表達我們自己在主內靈修生命上的饑渴。守齋使我們清醒。它使我們更注意天主和我們的鄰人。它重燃我們服從天主的渴望,因為唯有天主能滿足我們的饑渴。」在二○一九年的四旬期文告,教宗方濟各則說:「齋戒,就是學習改變我們對他人及所有受造物的態度,躲開想要貪得一切,為滿足自己貪婪的誘惑,反而願為了愛而受苦:這愛能填滿我們心中的空虛。」

由此看來,教宗方濟各秉持了聖經及教會的立場:人是一個身心靈的整體。肉身的齋戒並不是次要,反而在物質上的克制,是可以鍛鍊心靈上的改變。換句話說,精神上的皈依,要身體力行表達及實踐,才是完整。食物上的齋戒作為克己,比其他身體上的克己更有震撼,因為溫飽是人性的基本需要;不同程度的饑渴(由吃不飽到不吃某樣食物如酒肉),不是來自純粹宗教上的自我感覺良好,而是人從具體的經驗中,體會到身體上的限度及軟弱,從而更明白要倚靠唯一的天主;口福之樂的自我約束,更同時挑戰人去分辨自己的需要及欲望,體察世間上種種的疾苦及凶惡:特別是來自食物以致財富分配的不均的饑荒、霸權及暴力。

難怪,聖方濟用灰燼拌飯,就是因為他明白到全人的磨練,要由食物上的克己開始,但不止於此,而是要轉化到刻苦地身體力行為善,艱苦地改善人與鄰人的關係,與苦難的基督結合,從而接受生命的痛苦,從而逾越到喜樂光明無苦的永恆。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和黄漱芳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