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雅的貧窮與富足

期數
3921
刊登日期
2019.04.12
作者
朱牡麗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4 月 14 日 基督苦難主日

趁農曆年假期,參加了由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簡稱「傳信會」)籌劃的肯雅信仰生活體驗之旅。四次培育聚會讓我對教友傳教士的經歷加深了認識。除了簽證外,參加者更要打預防疫苗針,包括黃熱病等,還要幫忙攜帶一些物資到肯雅內羅比。表面看,似乎那邊無論是衛生或民生狀況,都可能極其落後,心中有種不言的隱憂。

步出內羅比機場的第一感覺是地方不大,但人流也不稀疏。在當地服務的香港平信徒傳教士陳倩盈(Stephanie)為我們安排了在內羅比修女聯會管理的退修所居住。不豪華,但整潔舒服,而且每天可到小聖堂祈禱。伙食就無多選擇,不過一定飽滿。感恩!

行程第一天剛巧是主日,我們就由瓜達盧佩聖母堂的感恩祭開始。常年期第四主日的讀經好像與我們的旅程互相呼應──天主的選定、信望愛中以愛為根本,還提醒人走出固有的框框,我們現在不也是一樣嗎?

接著,連續三天我們走訪了位於市區的奇比拉貧民窟(Kibera)和陳倩盈服務的聖公撒格天主教中學,還有仁愛會修女主辦的小學和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主辦的幼兒院,全都是圍繞貧民窟的兒童及青少年而設的教育機構。基於肯雅實行免費教育直至小學畢業,為窮學子、父母和為學童尋求贊助的志願團體來說,上中學就是挑戰的開始。

每一次探訪,我們都會聆聽當地工作者,包括義工、神父、修女、老師的介紹:團體的成立、目的、期望、苦與樂、限制等等。從他們的經歷來看,包括在貧民窟內成長、多年對教育的堅持、無私的日與夜、用心覺察他人的需要等,我感受到人如何以信德的行動去實踐希望,覺察自身能力上的限制而需要全心信靠上天的安排,不要自視己力的成就。我從小就在天主教的學校成長,信仰也由此培養起來,領洗也超過廿年,但那份信德行動的堅持就……仍需努力!

肯雅孩子友善待人 突破語言限制交流

我所看到、接觸到的小孩及青少年們,雖然有些表現害羞,但絕大部份沒帶憂愁鬱悶的表情,反以奇特及好奇的眼光看這班訪客。縱然大家言語不通,但透過當地工作者傳譯,加上身體語言,每一次的探訪活動及互動中,大家都盡興而返,完全感受不到貧民窟內的貧窮之苦。兒童的天真好奇,縱使在街上,他們會主動向我們打招呼,或者give me five擊掌示好。我做了,手掌的接觸意味他們的接納,大家都對這陌生人表達了笑容。

奇比拉貧民窟的範圍很大,我們只走訪兩處小角落。所走過的小徑,有狹窄至只容一瘦人,也有踏過木條小橋,上斜落斜。大家都步步為營,但眼看當地人:手抱著嬰孩的媽媽和穿著拖鞋兒童,由於對環境的熟悉,他們都步履輕盈。我們則一不留神或判斷偏差,鞋子就要苦著臉從黑泥濘中抽出,運氣好的也帶著啡黑邊兼鞋面微黃作手信離開貧民窟。

探訪當地公教學府

第四天,我們踏進截然不同的環境──窗明几淨,廣闊優雅。一天內走訪三間天主教大學╱學院,我們這團人像初入學的新生般,認識高等學府的環境、教學理念、配套、要求等等,而我也嚮往在這些地方學習及生活。雖然現今在內羅比已有數十間大學,還有職訓學院,但由於金錢問題,仍然有許多學子未能就讀,故政府及私人團體都有攻讀大學的資助配額,即使是杯水車薪。

我另一欣賞的是肯雅人對衣著的要求,無論哪所學府,他們都有學生的衣著規格要求。因為不少路仍未鋪好,街上隨處都見沙塵飄揚,特別是當車子駛過時,然而,人們仍舊衣著整齊的在街上步行,沒帶口罩,表現那份有尊嚴,有期望的魅力,真不可小看他們對生命的期望。反而是我們,基於生活背景的分別,要做足防禦準備,在當時形成街上的一大特色。哈哈! 

籌劃者的刻意善意安排,我們有幸從最貧窮走向最富貴──旅程後期有兩天參加野生動物園觀看野生動物。為我這城市長大的亞洲人來說,能近距離觀看野生動物是件奢豪及難能可貴的機會。兩日一夜包食住,連車、船及導遊,完全符合香港人的經濟合理消費原則。雖然是套票但司機兼導遊卻很專業,讓我們看盡可看到的動物和雀鳥。住宿位於山崗上的五星級酒店是另一驚訝受寵。不提信仰,身處其中,吃自助餐時,我又怎能忘記自己是香港人呢!

兩天與世隔絕的旅程結束,當然不捨得。其實心中的鬼祟也隨著這兩天的逸樂而走出明路,看自己心思思想購物,以及挑起講價行為,反映期望擁有價廉物美的心理。這不算是罪吧……人性嘛。多好的藉口給自己!能在富貴中不動搖,實在是不容易。在反思中,慚愧行程的結尾卻未能從一而終的貫徹行克儉的心態。

整體而言,肯雅在非洲已不算是最窮的國家。人的本質大體都是積極進取型,有些像二十年前的香港,人和物的發展空間無限。從傳教角度看,眼見已有不少基督宗教團體在內羅比及附近周圍地區設立學校和教堂,而且較為集中在市區,在鄉郊分布就頗疏散,這也反映需求與資源的分配不平衡。

資歷小插曲:在大家的坦誠交談中,我得知不是單憑意願和熱誠去幫人就足夠,還要裝備。從傳教士的工作簽證,以至在貧民窟成立非官方慈善團體,他們的艱苦經歷,都反映要洞察和倚靠上主的引領,以達所需要求。

在香港,無論在堂區事奉或工作崗位上,許多時我都以基督徒的熱誠直行直衝,以己力和知識去與他人往來,這次旅程經歷讓我在新一年之始重新反思,怎樣的行動才是活出信德?一定不只入善會按常規當值咁簡單。

天主教教友傳信會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