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 音樂劇演員 劉兆康 徐偉賢 談綵排體會

期數
3921
刊登日期
2019.04.12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4 月 14 日 基督苦難主日

(本報訊)由恩保德神父等人發起的音樂劇《利瑪竇》將於復活節前後上演,帶出明末來華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的經歷。有參演此劇的青年藝術家表示,利氏對文化交談和信仰的開放態度,為演員帶來啟發。

利瑪竇將於四月二十至廿八日假尖沙咀文化中心上演。身兼該劇策劃、導演和編劇的公教藝人劉松仁,於三月廿二日綵排期間對本報說,「這是個文化藝術與福傳的盛事,在傳統福傳方法找到了突破」。劉松仁集合了行內不少專業演藝人員參與此劇,他指籌備過程面對困難,但他「感受到天主的帶領」,進度非常順利。

該劇執行監製、天主教徒張俊堅說,他們過去數月到堂區推廣此劇及預售門票,希望讓信徒認識利氏的傳教經歷,推廣反應遠較預期熱烈;該劇旨在福傳的同時,不少場次也招待信徒。他期望利氏的故事讓觀眾明白,「天主已在每個人心中和每個文化之中」。目前該劇門票已告售罄;今次共上演十二場,當中七場為堂區售票、四場為公開發售,以及特設一場學生專場,資助學生觀賞以作福傳。

堂區推廣反應熱烈

該劇裡面的中國士大夫角色, 正是當年利瑪竇的好友以至福傳對象。音樂及舞台藝術家劉兆康飾演徐光啟,基督徒音樂人徐偉賢飾演瞿汝夔,他們三月廿二日對本說, 劇中角色能襯托出利瑪竇的信仰精神與傳教方式,這兩位演藝學院同門向本報分享對該劇的體會。

可否談談你們的角色? 

劉兆康:我飾演徐光啟,這儒家學者出色又有己見,他在利瑪竇啟發下開闊眼界,接觸西方事物。他想法前衛而開放,當年已很難得。這啟發我以更開放的態度接觸新事物。「先入為主」有礙人接受新物,徐光啟的經驗正提醒我不要受制於這種思想。

徐偉賢:我飾演瞿汝夔,他處處為利瑪竇解困⋯⋯更者,他為利瑪竇獻計去接觸皇上和達官貴人,但同時為某些方式行不通而自責,因利氏曾有十年一無所獲。我的角色唱了一歌去埋怨天主,但在舞台另一端,利氏悠然自得拉二胡,令瞿汝夔驚醒,發現天主早已給予了平安喜樂,於是放手交托不強求。

這劇怎樣啟發你的信仰? 

徐偉賢:這劇為我最大的連繫,是利瑪竇對人與事的破格思想,保羅(保祿)說,接觸甚麼人,便要做甚麼人(參格前九22 ),例如接觸青年便要走近他們。在利瑪竇的時代,因為當時人們認為和尚有大愛而親切,利氏便一度打扮成為和尚。今天基督教和天主教傳福音時也應如此。利氏十六世紀初已這樣想,他是位先鋒。這令我想起早年念孔教學校時讀論語,長大察覺到孔子的話,原來與聖經頗相似。這令我以更開放的態度對待不同信仰

這劇怎樣展現它的張力? 

劉兆康:劇本不是只純粹講傳教, 也講東西文化交流:儒家學說與天主教可以和諧並存,今時今日我們也要有這份交談思想。

利瑪竇秉持這交談的理念, 並融入生活當中。別人曾笑他不懂鞠躬不下跪,而故事正帶出這種磨合。

劇本另一精彩之處,是同時交代眾多人物的道路,主軸則回到利瑪竇身上。

劇中怎樣表達明代人物的面貌? 

徐:歷史劇要在台詞上作取捨。面對二○一九年的觀眾,編劇保留論語等經典原文,但日常生活的對白也務讓令觀眾明白。編劇或可以堅持以文言文教育觀眾,或可以放低自己,顯然,這劇希望讓人認識信仰與利瑪竇。

劉:導演希望我們明白每個動作的意義,因為身體能交代且放大對白,也帶出我們的角色。我們每天上網看明代的畫像,模彷當時的人,一起研究傳教士的手勢,為角色裝備了很多東西。(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