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主復活了 阿肋路亞!
聖週和復活節是教會禮儀年的核心:從耶穌光榮進入耶路撒冷,到他在最後晚餐為門徒洗腳、建立感恩祭及給予門徒要彼此相愛的命令,他在革責瑪尼悲痛地祈禱,他被出賣、受審和被處決等連串令人震驚的事件, 他死亡時的蒼涼,以至一個新世界終於在復活主日來臨。聖週內會舉行的慶典,給我們一個美好機會展開各自的朝聖旅程, 踏上十字苦路後,宣講復活節的光榮:阿肋路亞!
最近,有人就耶穌的犧牲向我提出一個問題:耶穌的死是否等同自殺?一個人既然完全知道自己即將被殺卻毫不盡力去阻止這件事發生, 那不就是自殺?
耶穌肯定知道自己即將被殺。他甚或知道自己即將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可是,他甚麼都不做,反而不止一次作出過這樣的預言,並走進這個由宗教領袖所圖謀的死亡陷阱。
過去數週,香港媒體全都忙於談論佔中九子的審訊。二○一四年九月二十八日星期日,那天晚上十時半左右,某教堂的一位輔祭傳了一個訊息給堂區的神父,問神父可否給他聽告解。該神父當時不知道輔祭到底遇上甚麼事情,簡單聯絡後便開門讓他進入教堂。
輔祭淚流滿面,對神父說的話觸動了神父的心弦:輔祭的朋友全都去了金鐘的街上,警察正在向他們施放催淚彈;他的朋友們可能遇意外,輔祭不願留在家中,在他啟程之前,他希望先辦告解,因為他不肯定自己會否遇事。
數以千計像這輔祭青年一樣的年輕人知道有可能遇事,但是他們卻不顧危險,在那個晚上湧到街頭。
就如,輔祭對朋友的關心,足以驅使他離開自己的家;耶穌犧牲也就無須多作解釋。
耶穌犧牲是為了一個值得為此而死的理由──戰勝罪惡與死亡!令人悲痛的十字架成了奔赴光榮復活節的跳板。因此,耶穌受難日發生的事情並非自殺行為,反而是勇敢的自我犧牲行為,而且我們從十字架上所聽到的聲音並非仇恨或絕望的聲音,反而是寬恕和希望的聲音。
復活節提醒我們,耶穌的死亡與復活並非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過事件,相反,它成了首個復活節後二千年以來、數以億計在這個地球上曾經生活過及活於當下的人懷有希望的理由。它也提醒人們,復活節的榮光唯有通過十字苦路才能夠成真,因為在這條十字苦路,有人甚至被最信賴的朋友或同僚所出賣、遭到掌權者的不公平審訊,受到家人和社會的拒絕和排斥,而最後面對被囚禁的恥辱,甚至如歹徒般被殺死。
然而,世世代代的人曾經受到這個許諾的驅使:「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這個諾言因為他自己的光榮復活而得到確認。
真的,基督是永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