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研究中心講座帶出百年香港教會史

期數
3925
刊登日期
2019.05.10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5 月 12 日 復活期第四主日

(本報訊)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四月廿七日在中大校園舉辦講座,講者透過本地教會百年發展脈絡,以及不同人物的口述歷史,指出天主教會在香港發展的過程中,致力推動本地化並貢獻社會。

是次講座為研究中心「二十世紀香港天主教歷史研究」系列活動之一,並與教區檔案處和公教報合辦,近八十人出席。

講者之一、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夏其龍神父以「香港百年發展中的教會」為題,指出在兩次世界大戰,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後,中國大陸政權更迭,大批難民湧入香港,使本港的天主教會因此積極投入社會建設,並使教友人數增長迅速。

夏神父探討廿世紀的中國教會發展背景,指出教宗本篤十五世於一百年前頒布的《夫至大》牧函,促進了地方教會的本地化;他並從本地教會多位主教的牧職,帶出本地化的脈絡,及至六十年代宗座外方傳教會傳教士把地方教會的牧養工作交到國籍司鐸手中;而多位香港神父的服務經歷,亦反映教會一直參與社會建設,以至回應當時迫切的問題如難民潮等。

此外,身兼教區檔案主任的夏神父解釋,教會在七十年代協助社會調解勞資糾紛;及至八十年代,教會在政治議題上保持中立,但敢於表達立場並以實際行動回應社會問題。

夏神父認為,目前的本地天主教教會的基礎及給外間的印象,是戰後五十、六十年間累積而成,這段時間有不少教會人士,為香港建立不同的團體來應對社會問題,這包括曾兼任行政和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的耶穌會孟家華神父(P. T. McGovern),他為勞工問題成立勞資關係協進會;以及為服務智障人士而成立扶康會的宗座外方傳教會方叔華神父(G. Bonzi)等。

中心搜集口述歷史 反映教會參與社會

另一講者、粉嶺聖芳濟各書院助理校長鄧明輝透過天主教研究中心的口述歷史資料,從公教職工青年會(工青會)教友領袖黃學明及該會神師華天祿神父(P. Vallet)的故事,回顧教會的社會參與。

鄧明輝說,六十年代香港受到意識形態之爭影響,大部份工會不是親共的左派,就是反共的右派,而黃學明因這困擾而求教於當時的本堂神父,那神父便向黃介紹公教職工青年會,顯示教會在工人運動中提供了超越意識形態的臨在。

鄧明輝又指,曾擔任工青會神師的華神父曾在工廠工作,使他能夠貼近基層的生活,而當時的胡振中樞機也容許他以「工人神父」的身份參與堂區工作。

鄧明輝又藉著明愛前教育服務部部長李崇德的口述歷史,帶出明愛在七十年代如何為漁民子弟提供教育。鄧說,由於漁民家庭的男生多與父親出海工作,所以當時明愛的學校會教導男生維修柴油機,因此這項服務亦受到漁民歡迎。(陳)

廣告